坐地铁寻古巷①│来鸣羊街转转,感受原汁原味老南京

紫金山新闻
2025-08-18 14:36
+关注

『开栏语』

当地铁5号线的车轮碾过南京城的地下脉络,不仅为这座城市的交通版图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更让市民的出行轨迹变得轻盈自在。

你或许早已习惯了它带来的便捷,却未必留意过,当列车穿梭于地下,沿线那些藏于街巷里的人间烟火,正酝酿着无数“不一样的风景”。

今起,“听语+”版面特别推出 “坐地铁寻古巷” 栏目。让我们暂时放慢步履,跟着地铁的指引,走出站台,走进那些被时光浸润的街巷,“听”不一样的故事。在这里,每一块青石板都藏着过往,每一扇老门后都有故事——我们一同去探寻,去聆听,在轨道与街巷的交织中,读懂南京城更生动的肌理。

街巷档案>>>

今日主角:鸣羊街

地理位置:秦淮区双塘街道

地铁抵达:五号线/一号线三山街站万象天地出口

“这里,最有南京味。”不知何时起,青砖小瓦马头墙的鸣羊街,在小红书、抖音等社交平台走红,成了外地游客来南京旅游的“小众打卡地”。

这条曾被老门西人视为杂草丛生石子路的小巷,如今摇身一变,成了展现原汁原味老南京风情的网红街巷。它凭什么成为“网红”?背后又蕴含着怎样的文化内涵?近期,“听语+”记者前往鸣羊街,聆听这条街巷的故事。

鸣羊街位于南京秦淮区双塘街道,曾是一条古朴宁静的市井小巷。街道不算宽阔,窄长蜿蜒,南起陈家牌坊,北至集庆路,其间串联着诸多古街老巷的曲折回廊。著名的清代私家园林愚园(胡家花园)就坐落于鸣羊街西侧。愚园的叠石造园技艺精湛,可与瞻园相媲美,历史上是文人雅士汇聚之地,为鸣羊街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底蕴。老居民王强告诉记者,他们小时候的乐园就是胡家花园,四季风景各不同,孩子们的乐子也不一样,夏天小池塘里的鱼虾,冬天屋檐下的冰锥子。

从南向北漫步在鸣羊街,两侧明清民居错落有致。在谢公祠18—20号民居近街处,檐角风铃轻响,这里或许曾见证建筑大师吴良镛少年时临窗执笔的模样;高岗里39号巷口的古井旁,也许倒映过老妪提桶汲水、濡润蚕丝的身影。岁月悠悠,这些古老的建筑和遗迹,无声诉说着往昔的故事。

关于鸣羊街的名称由来,说法颇为有趣。据南京老门西文化守望者协会会长王鑫介绍,清末民初方志名家陈作霖在《凤麓小志》中记载:“鸣阳街,亦以凤仪而赐嘉名。” 相传凤凰曾在此迎着朝阳啼鸣,呈现百鸟朝凤之姿,故而取《诗经·卷阿》中“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之意,命名为“鸣阳”。后来,因读音讹误,逐渐演变成了如今的“鸣羊街”。

77岁的戴启元老人土生土长在鸣羊街,对这里的历史了如指掌。他告诉记者,明清时期,老门西一带包括鸣羊街是金陵丝织商业的繁华地段,曾聚集了魏广兴、张成记等知名缎号铺子,堪称当时颇具规模的丝织业集群中心。而位于鸣羊街与高岗里交汇口的39号民居,极有可能是明清时期南京丝织业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

这座清代的六进院落,原名为“王春发记”,是同治年间的一座云锦作坊。院内房屋采用“七架梁” 木构架,层高较高,部分区域还保留着天花吊顶与榉木宝座等清代家具遗存。院内那口百年古井,至今依然可以使用,它默默见证了百年来的风雨变迁,也见证了鸣羊街的兴衰荣辱。

“以前这条路是石子路,不好走,也就三五米宽,只能容一辆车通过。”戴启元感慨地说,他见证了鸣羊街的巨大变化。如今,假日午后,不少市民相约来此品茶、喝咖啡;平日傍晚,周边居民也会来此遛弯、逛店。“现在路宽了,还和城墙连起来了,好多年轻人来这儿喝咖啡、拍照。”

如今漫步在“修旧如旧”的鸣羊街,城南旧影重现眼前。青砖黛瓦的屋脊勾勒出独特的天际线,朱漆斑驳的木门半掩,仿佛藏着金陵旧梦。在这里,无需刻意寻找园林古迹,随意漫步,处处皆风景。沿线茶社、咖啡店、猫咖等小店林立,让街巷既有文化韵味,又充满潮流风尚。暮色降临,登上附近的花露岗回望,只见各家铺子门前街灯渐次亮起,这条市井小道中,明代城砖与现代玻璃幕墙在月光下相互映衬,古今交融,别具一番风情。

鸣羊街,这条历经岁月洗礼的老街巷,正以全新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它不仅承载着老南京的历史记忆,更在时代的发展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人们感受南京独特魅力的一扇窗口。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李花 田诗雨 实习生 赵梓君/文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沐剑平/图

打开紫金山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