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下午,由南京文化产业协会主办、扬子江数字视听产业园协办的“金梧桐文化产业系列沙龙”在扬子江数字视听产业园举行。来自南京文化、旅游、体育、媒体界的30余位代表齐聚一堂,以“探索苏超IP的文化产业活力”为主题,解码2025年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以下简称“苏超”)火爆背后的文化密码,共探体育IP与文旅、文创、微短剧等产业的融合路径。
赛事+消费,激发城市文化活力
7月5日晚,南京奥体中心体育场6万余名球迷共同见证了“苏超”南京队与苏州队的对决。赛场之外,全市66个观赛“第二现场”覆盖重点商场、街区和商家,吸引超百万客流,带动商品销售额3.4亿元。放眼整个“苏超”,这种将体育精神融入文旅体验中的赛事,不仅是城市之间的足球实力比拼,更是一次凝聚城市力量、推动经济繁荣、传承地方文化的生动实践。
沙龙现场,行业大咖们通过多维度分享勾勒出苏超IP的立体图景。扬子晚报资深体育记者张昊介绍了苏超赛事的情况与社会影响,他提到,2025年“苏超”突破传统体育赛事边界,通过“一城一赛一文化”的办赛理念,每个城市都将当地特色加入进去,有效地推动了各个地方的文旅产业发展,使每场比赛成为城市文化的展示窗口。
文旅+文创,是产品也是文化传播的载体
赛事火热进行,“苏超有梗”系列、“非遗联名”等文创产品也销售火爆。据介绍,新华日报交汇点新闻在获得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官方特许产品的授权后,迅速实现从设计到产品落地,通过赛事和文创融合的新方式打造消费链接。“苏超”的火爆其核心是来自平凡的温度,每一款文创也要紧扣消费者的精神需求,成为“苏超”和当地文化的纽带。
7月5日,由新华日报交汇点新闻携手京东联合打造的全国首家“苏超”官方旗舰店正式上线,开启探索“赛事+文创+电商”融合新模式。这些产品不仅拥有商业价值,更成为文化传播的载体。
除了文创,苏超也带动了文旅产业的发展。“莫愁旅游”将众多与苏超赛事相关的优惠信息进行整合,涵盖景区景点、住宿餐饮、大型商场等多个领域,为球迷和游客提供了一站式查询服务。南京旅游集团莫愁科技副总经理阮夕华表示,南京旅游集团围绕“苏超”开展的工作主要分为氛围营造、基于莫愁平台提供福利优惠,以及线上推广三个方面。
随着“苏超”赛事的火热进行,“赛事即旅游”的创新思路也在文旅产业逐渐成熟。通过串联赛事举办地的文旅资源,设计主题旅游线路,让球迷在观赛之余深度体验城市文化,打造“赛事+”消费生态圈,让体育赛事成为撬动文旅经济的新支点。
赛事+微短剧,打造城市新名片
半年时间,扬子江数字视听产业园已经吸引30余家短剧上下游企业落地。入驻企业百川短剧,一年产出微短剧产品近200部,拥有近千部短剧版权;浦口区持续“加码”微短剧领域,出台《浦口区网络微短剧发展扶持办法》“黄金6条”,已集聚微短剧企业31家,2024年累计拍摄微短剧234部;秦淮区成立“秦淮有戏”微短剧中心,设立2亿元的秦淮网文谷文化产业发展基金,用于孵化网络文艺精品佳作;溧水区首部微短剧,也在5月杀青……微短剧赛道,不乏南京企业的身影。而在“苏超”赛场之外,如何与微短剧行业进行融合嫁接,沙龙现场来自江北新区、浦口区、溧水区的影视机构代表碰撞出创意的火花。
百川短剧出品人顾建亮表示,微短剧和足球都给观众带来一些情感释放,将足球和短剧结合,从草根逆袭的角度执行,可能会产生共赢的效果。“商业角度考虑的关键在于讲好故事,否则即使有好的想法和计划,也可能因为缺乏故事性而导致观众流失。”
南山光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刘翰杰说,短剧的创作对于故事的要求还是非常高的,目前有关“苏超”的内容,还没有更深层次的挖掘,希望能有机会与“苏超”球队之间通过采访等方式了解团队背后真正的故事。
溧水区传媒集团融媒影视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曹易表示,与“苏超”相类似,溧水传媒集团自制的短片,题材也是以篮球为主题的体育短剧。“因为短剧终究需要以客户需求、以市场反馈为核心,我们认为围绕‘苏超’主题的短剧应当也是如此。”
“‘苏超’的成功在于其突破了‘体育竞技’的单一属性,成为连接城市文化、商业消费与情感认同的超级IP。从经济学的角度,按照目前的市场发展状况,苏超所代表的是新消费观念结构下的消费渠道。”金梧桐文化产业研究院执行院长王子敏说。
苏超IP的活力源于跨界融合的勇气与创意,南京市委宣传部文化产业处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通过此次沙龙,在文创、旅游产业的基础之上,可以打开“苏超”与微短剧产业结合的新思路。同时,也希望通过大赛活动平台等方式,帮助内容创作者和作品拍摄落地提供嫁接,以此为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推动地方经济创新发展。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朱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