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下与劳动者同行丨 40℃空气里的“梨”想

紫金山新闻
2025-07-07 15:21
+关注

清晨7时,江苏省农科院梨树试验示范基地的气象观测屏已跳至37℃。梨创新团队助理研究员阚家亮头戴防晒帽、肩挎布包,一头扎进了育种区。

停在一棵梨树下,他先围着树转了一圈,上下扫视着树干、枝条、叶片和大大小小的果子,确认没有虫蛀的孔洞或病态的斑点后,才伸手摘下一枚饱满的梨子,熟练地拿出小刀利落地划出一道小口,咬下果肉细细咀嚼:“嗯,果肉品质上来了。”随即摸出枝条间悬挂的小卡片,在6月30日“肉中”的巡查记录旁写下:“7月4日,肉上,细、甜”。

蹲身取出糖度检测仪时,泥地已被晒得发烫。果肉榨汁滴在仪器上,当12.4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数字亮起,阚家亮才直起腰翻开《梨果实品质鉴定表》。果实形状、底色,果肉硬度、质地、类型,汁液、风味……十多项指标如同精密的扫描仪,将一枚梨子从外到内拆解分析。几棵树查下来,他的脸颊已被晒得通红,汗珠顺着脸颊滴在记录本上,晕开墨迹。

“这个基地总共占地15亩,有梨树6000多棵,每隔3天就要走一遍,溧水还有两个基地要跑。不过有的梨子性状很稳定,就不需要填表。有变化的,则要仔细记录下来。”阚家亮抹去额头的汗。为避开正午酷暑,他每日清晨7点下田,干到9点多再摘一些品质较好的梨回去取种、留存、育苗,下午4点多再续上巡查,“大学就扎进梨研究,早已经习惯了高温,一开始还擦防晒,现在一顶防晒帽就是‘顶配’。”

为何非要赶在“桑拿天”里连轴转?农时不等人。眼下正是团队培育的早熟梨成熟期,每一次观察都是在捕捉品种改良的密码。像历经十余年育成的“苏翠1号”,如今已是江苏主流早熟品种,果型大、皮薄肉嫩、糖度高达12.8以上的优势,正是科研人员在田间“数万个日夜”打磨的成果。

“没赶上‘苏翠1号’的培育,毕业工作后,我就想做出自己的新品种。”阚家亮领着记者走到了一排红果梨树跟前,“这些可能是我育成第一个新品种,是江苏少见的红色梨,目前各地试种反馈都不错。”

为缩短育种周期,阚家亮不仅轮番上阵胚培养、温室促成栽培等新技术,连地里的“杂草”都是学问——浅根系草既能固碳培肥,又不与深根性梨树争养分,是他琢磨出的“生态搭档”。

从发芽、出苗到结果,需要3年到5年时间,一个水果新品种的培育周期动辄12到18年。阚家亮说,他十分敬佩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张绍铃,“张院士说过,他的希望是‘梨业强、梨农富’的梦想在中国早日成为现实。我也想通过多培育出几个早熟的、品质高的梨子品质,为这个梦想助一把力。”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张安琪

打开紫金山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