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天气闷热潮湿,在餐饮市场,以糟醉为代表的夏令美食销售渐入佳境。在很多消费者眼里,糟醉食品入口清爽,激发食欲,是夏季餐桌的好伴侣。不过,糟醉食品的加工过程有特殊之处,如果选择不慎,也可能有食品安全风险。
“糟卤”不杀菌,“生醉”风险高
“糟醉”两个字虽然连在一起,但其实代表两种工艺。
“糟”的核心在于“卤”——将黄酒糟加黄酒、香料和盐调制成卤,过滤取汁,再将食品放入糟卤中浸至入味。

“醉”以黄酒为主,加盐、花椒、酱油、糖等,或浸泡或醉焖,以酒增香、增鲜、增醇。具体加工时,还有“生醉”和“熟醉”之分。其中,“生醉”是指食材未经烹饪就“醉”;“熟醉”是将食材煮熟后再“醉”。很多食材既能“生醉”,也能“熟醉”,比如螃蟹、虾等。

需要注意的是,部分消费者觉得“糟醉”都与酒有关,而酒精能杀菌,由此认为糟醉食品的安全系数很高。殊不知,这是一种误解。
一方面,“糟”与酒有关的只是糟卤所用的酒糟,酒精度很低,不足以发挥杀菌作用。相反,糟卤营养丰富,是细菌喜欢的“土壤”,保质期反而比烧熟煮透的烹饪方式更短。
另一方面,“醉”所用酒的酒精度数也不算高,也不能杀死所有的病菌。尤其是生醉食品在加工时,食材未经高温烹饪,内部本身可能含有致病菌,所以安全风险更大。
上海对糟醉食品的生产经营有明文规定。比如,餐饮企业不得自行加工炝虾和生制的醉虾、醉蟹、醉蟛蜞、咸蟹、醉泥螺等产品;只能销售有包装的、来自有许可证生产商的成品醉虾醉蟹等,并提供完整凭据。
所以,消费者如果在餐饮企业看到“自制炝虾”“自制生醉”等菜肴,基本可判定经营者已经违法,不仅不要选购,还可以向监管部门举报。
选购糟醉美味,渠道和保存都重要
对喜欢糟醉食品的消费者来说,怎样能又享受美味,又降低安全风险呢?最简单的两点是:选择正规渠道,尽早食用完毕。
在上海淮海中路,老人和、光明邨、上海全国土特产食品商场的零称糟醉食品很受欢迎,糟毛豆、糟素鸡、糟凤爪、糟带鱼、醉泥螺、醉虾、醉蟹等糟醉食品种类繁多。不论哪种,要么在装有独立空调的空间里销售,要么放在定制的冷藏柜中。营业员说,糟醉食品直接入口,不再烹饪,所以销售时的环境温度、容器卫生等要符合要求,消费者购买后,建议尽快将食品保存在5℃以下的环境中,注意容器的密封性,并尽早食用。


在环球港的“糟醉坊”店铺前,记者正巧看到店员为散装糟醉食品补货。店员说,销售糟醉食品不是“产品堆得越多越好”,而是“高周转率更重要”。他解释,店铺客群以周边社区居民或写字楼白领居多,“大多是‘吃多少买多少’,有的消费者一次只买两三块糟带鱼,一顿饭就吃完。柜台也根据这一特点,卖多少货,补多少货。”根据监管部门的指导,店家还明示了糟醉食品详细的生产、经销资质等,让消费者明白购买。

自制糟醉食品需注意这些
“糟货最大的优点就是简单,好吃,厨房小白也可以做。”近来迷上做糟卤拼盘的市民小徐常常搜索网上攻略,精进自己做糟货的技术。
一开始尝试时,她的步骤很简单,只是将食材洗一洗,煮一煮再用糟卤汁泡一泡,这样做出来味道也不错。但刷到别人做的攻略,才发现做糟货还有不少“小技巧”。
比如做糟毛豆前清洗毛豆,用双手揉搓毛豆来清洗“去毛”,哪怕清洗得很费力,也不如加一勺盐进去后轻轻揉搓,这样毛豆上的“毛毛”就能去除大部分了。剪毛豆两边的尖角的时候,也不宜剪去太多,“如果不剪,那不能入味;如果剪得里面的豆子都露出来了,那可能就会过咸。”为了让毛豆保持翠绿,焯水的时候时间不能长,或者放一些小苏打,可使毛豆不要发黄。

再比如,焯水完成后,不要用热的食材直接糟卤,而需要加一道放在冷水里的步骤,这样既可以避免口感发酸,做糟鸡翅糟鸡爪这样的荤菜时,肉质口感也可以更加爽脆。
对于“省事党”来说,一瓶糟卤汁可能足够了;但对于“精致党”来说,那材料准备起来就要复杂多了:葱姜料酒自不必说,桂皮、八角、香叶、陈皮等等香料缺一不可,花椒或泡椒等麻辣味也必须加进去,再淋上一点花雕酒,让糟货做出来的酒香更浓郁。如果是喜欢甜口的家庭,那还需要来点冰糖。
至于浸泡糟卤汁需要多长的时间,不同的攻略说法都不一样,小徐觉得还是需要个人多次尝试。“比如糟大虾,有的人说只要放三十分钟,有的人说要在冰箱放一夜,只有自己试了才知道。”
同时,消费者自己制作糟醉食品,也要注意安全问题:其一,应在正规渠道选购原料,不自行制作高风险的生醉食品;其二,制作完成后尽快食用。通常,糟卤出现浑浊、粘稠,就意味着食品已经变质,不能再吃。
最后,生醉和熟醉食品在制作过程中会加入大量酒类,使得成品残留酒精。食用后,食用者的口腔、血液内酒精含量会短时间上升,大量食用更是与饮酒无异。因此,为了自身和他人的交通安全,食用生醉熟醉食品后要避免开车。
综合自上海网络辟谣、新闻晨报、上观新闻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编辑 蒋卓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