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日,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暨新时代青年先锋奖颁奖仪式在京举行。南京理工大学“新一代火炸药青年创新团队”被授予2025年度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
他们拥有着炽热的报国理想与“甘坐冷板凳”的科研精神。在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南京理工大学教授王泽山院士的带领下,这个近七成成员为90后、平均年龄35岁的青年团队,三代人续写着中国火炸药事业的传奇。他们在强国和强军建设中绽放青春风采,让古老的火药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不畏严寒酷暑,在人烟稀少地区攻坚克难
火炸药是火炮与导弹武器装备的动力源和毁伤源,被称为战场上的“主粮”。以王泽山院士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们,逐步推动我国火炸药技术从跟踪仿制,迈向世界先进。
“因为火炸药技术国外对我们是封锁的,只能依靠自主创新研制。”“85后”团队成员、南京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副教授周杰说。由于火炸药易燃易爆,团队试验地都是偏僻、人烟稀少的地区。从海拔高达4020米的祁连山、到极寒低至零下48°C的塔河、再到高温超过60多°C的戈壁沙漠,都留下了团队成员试验的身影。“由于火炸药产品需要检测环境适应性,为了测试它在高温和低温下的性能,冬天我们就要往最北边的地方去做试验,夏天就要在最南边的地方去做试验。全年有1/3的时间,我们都是在野外,去不断攻克一个又一个难题。”周杰说。
目前,团队深耕基础科研,解决了欧美尚未突破的“低膛压、全等化、低过载”技术瓶颈,使我国火炮弹道性能全面超越世界同类火炮,引领国际身管武器发展水平,相关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此外,团队首创发射药分子裁剪理论,重构火炸药知识体系。在全球率先合成出室温下稳定存在的高能五唑阴离子盐,实现从“0”到“1”的突破,代表我国攻克困扰全球火炸药领域半个多世纪的国际难题,成果首次发表于《Science》和《Nature》期刊。
扎根祖国大地,不断向“新”而行
作为新一代火炸药青年创新团队,团队的“新”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团队负责人、南京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党委书记张文超说,首先年龄结构“新”,这支团队由南理工化学与化工学院火药装药技术研究所和含能材料专业的青年教师及部分在读研究生组成,68人的队伍中,青年成员45人,占比超过六成,青年教师、研究生陆续加入,为团队注入了新鲜血液。另外,团队的“新”,还体现在火炸药创新领域的科研攻关上,团队解决国防领域面临的一些‘新’问题。整个团队的战斗力、创新力、活跃度都是比较‘新’的。”
火炸药轮储是国家国防战略的需要,我国每年有万吨以上的退役火炸药,弹药种类多、剂型复杂、风险极大,如何销毁成为世界难题。
团队立足军民融合战略,创造性地提出资源化利用技术途径,将退役火炸药变废为宝,制成20余种军民两用产品,产值达300多亿元。团队还起草了我国首个被联合国采纳的爆炸品国际安全标准,高质量保障北京奥运会、杭州G20峰会等重大活动展演工作。参与天津港“8·21”、江苏响水“3·21”等重大爆炸事故调查,提供专业化、高水平技术支撑。支撑国家民用爆破器材质量检验检测中心高标准建设,年均出具1万余份危化品技术鉴定、化工反应安全评估报告。
传承红色基因,引领更多青年投身国防建设
南京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源于“哈军工”的火炸药科,70多年来,团队发扬“哈军工”的优良传统,成绩的背后,离不开红色基因的传承。
“我来自东北,上高中的时候,就听说了王泽山院士的故事,从那时起,我对火药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高考时我报了南理工的特种能源技术与工程专业,从大二开始,我就在导师张文超老师的带领下,接触到这个团队,在保研时,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军事化学与烟火技术专业继续深造。”团队成员、研究生王晰文说,加入团队后,她获得了显著的成长。最直接的是科研能力、意志力和价值观的提升。“身边的老师们都秉持着求真务实、为国奉献的精神,致力于做有意义的研究,这样的精神对我影响很大。我从大三开始做实验,中间不断更换课题。目前的课题,前期摸索阶段进行了几十次实验。在这个过程中,不怕失败、坚持做有意义的事情的精神一直鼓励着我。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尝试,我终于取得了重要突破。这份坚持的劲头,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团队中榜样的精神。”
江宗承称自己是团队最年轻的“预备队员”,这个目前读大二的本科生,来自王泽山院士的母校——吉林市第一中学。“我上高中的时候,王泽山院士获得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我高中三年,都是在他的精神引领下完成的学业,高中毕业后,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南理工,并跟着我的导师,成了团队的‘预备队员’。”江宗承说,他相信只要脚踏实地、认认真真地做学问,终会成为团队正式成员。
谈起这支兼具传承与创新的队伍,王泽山院士谦虚地说,相比上一代科技工作者,年轻人的思想更开阔、开创能力更强、成绩也更好,他要向这些年轻人们学习。“我希望这个梯队,在张文超老师的带领下,继续发挥它独特的创新能力,在今后的研究中做出更大的成果。”
通讯员 刘景娜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何洁 姜静/文 沐剑平/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