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少人是从诗词中初识南京?
金陵、秣陵、建业、石头城、建康……在将近3100年的建城史上,南京拥有过共高达70多个名字及别称,异名别称之多,在全国首屈一指。

如同繁星般令人眼花缭乱的名号,印证着这个城市的变迁与新貌。最近,紫金山新闻《NICE南京》短视频栏目穿梭于南京的文旅景点、消费场所、烟火街巷、网红地标等,用镜头捕捉游客们的真实感受。来了南京,就走进了这里深厚的历史底蕴,一起听听他们什么感想~
南京这座城市
用它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熏陶着来自天南海北的游客
让你来了
就非常“惊艳”
🥰🥰🥰

👉六朝风华,一眼千年
此心归处是金陵
富有诗意、具有人文内涵、古朴厚重……这是采访里大多数游客给出的关键词。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南京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世界文学之都”……南京的美誉不胜枚举。
六朝,一个剑与火的时代,一个诗与酒的时代,一个聚散无常、传舍转蓬的时代,一个诗礼传家、世代簪缨的时代。南京,素来被称为“六朝古都”。在六朝原址之上建起的六朝博物馆,是中国展示六朝文物最全面,反映六朝文化最系统的专业博物馆,因此,也被南京人视为最能代表南京的博物馆之一。

从长干古城到六朝古都,从大明风华到近代风云,3100年建城史为南京留下了数量丰富、类型多样的文物文化资源,既一脉相承,又各具特色。南京各大博物馆更成为穿越时空、连接历史与当下的“实境课堂”。

目前,南京全市有150余座博物馆,备案在册博物馆82家,国家等级博物馆19座,其中国家一级博物馆7座。2024年,全市博物馆接待客流量达4300万人次,各项数据全省第一,全国领先。


👉“逛南京就像逛古董铺子”
名家笔下的“南京魅力图鉴”
在采访中,来自上海的欧阳先生提到:“我喜欢的一个作家叫张嘉佳,他是南京大学毕业的,所以我这次来南京的目的,第一是为了感受南京的文化内涵,第二是寻找他为什么写出那样作品的原因。”

十九岁时,张嘉佳便来到南京求学,他熟悉南京的每一条街道,知道哪个巷子里藏着好酒。这座包容的城市正是他的第二故乡,他心里的那座云边镇就在南京,可以是在溧水、六合,甚至是牛首山,云边镇的细节都藏在南京的一草一木中。

将南京写进书的作家
不止张嘉佳一个
✍朱自清《南京》
“逛南京像逛古董铺子,到处都有些时代侵蚀的遗痕。你可以摩挲,可以凭吊,可以悠然遐想;想到六朝的兴废,王谢的风流,秦淮的艳迹。这些也许只是⽼调⼦,不过经过自家一番体贴,便不同了。”
“秦淮河里的船,比北京万生园,颐和园的船好,⽐西湖的船好,⽐扬州瘦西湖的船也好。这几处的船不是觉着笨,就是觉着简陋,局促;都不能引起乘客们的情韵,如秦淮河的船⼀样。”

✍苏童《在明孝陵撞见南京的灵魂》
“我记得离开南京时闷热的天气,朝天宫如何从车窗外渐渐退去,白下路太平南路上那些大伞般的梧桐树覆盖着廖落的杏仁和冷清的店铺,这是⼀座有树阴的城市。”

✍叶兆言《南京的吃》
“人们去奇芳阁喝茶、聊天,肚子饿了,花五分钱就可以吃⼀份千丝,花七分钱,可以吃大碗⾯条。卖酱牛肉的:带着小刀砧板,切了极薄的片,⽤新摘下来的荷叶托着递给你,那价格便宜得简直不值⼀提。”

自带文学气质的南京自古以来就深得文人们的偏爱,更是许多文人墨客的灵感之城。据查考,全中国有一万多部文学作品与南京相关。《红楼梦》《本草纲目》《永乐大典》《儒林外史》等中华传世之作都与南京密不可分。近现代以来,鲁迅、巴金、朱自清、俞平伯、张恨水、张爱玲等文坛巨匠也都与南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历史与现代交融
文商旅融合正向牵引着南京
在老门东,来自滁州的潘女士表示,这里的建筑融合了文化底蕴和商业店铺,给了前来游玩的旅客们多样的游玩体验。

南京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六朝风华的背后埋藏着无数故事。每一条老街巷都刻下了岁月的印记,而这些恰恰是城市独一无二的记忆。南京的城市更新如何才能更好地重焕活力?夫子庙、老门东以及小西湖这三个代表性的更新案例,给人带来深刻的启示。
夫子庙,作为南京早期城市更新的成功范例,历史与现代交融的景象让人心醉。这里自古以来就是书院圣地,而今更是吸引了无数游客的文化聚集地。游客在渡过秦淮河的船上,既能感受到诗词歌赋之美,也能触摸到历史文化的厚重。这一片段的转变,昭示着城市肆意生长的多元性和丰富性。


而老门东,则是另一种风格的呈现。这里如同一幅精美的历史画卷,古老的建筑和璀璨的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老门东的商业氛围热烈而温暖,它在吸引顾客的同时,也成为了人们社交的新场所。因此,老门东不仅是古老的街道,更是现代生活与传统文化的完美结合。

再来看小西湖。这一片区大力倡导“小尺度渐进性微改造”的理念,通过保留历史,为居民提供了更美好的生活方式。微改造的项目让原本荒废的街区焕发出新的生机,小西湖的成功开发也让它成为了国内城市更新的模范样本。这里不仅有充满历史感的建筑,还有人们日常生活的聚集地,适宜的空间设计让人们能够在这里轻松交流,生活愉快。


作为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南京拥有相当丰富的城市历史文化遗存、区域性的大型公共文化设施和当代文化积淀,为文旅融合赋能城市更新提供了坚实基础。近年来,南京积极发挥文旅融合对历史建筑、历史街区改造更新的驱动作用,用文旅融合赋能城市更新。
南京,深谙真正的“王炸”,是让历史肌理与现代生活组成最佳CP,这才是文旅产业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新旧交融里,是对文化的敬畏与从容;好评如潮下,是不事张扬的城市品格。
你偏爱这样的南京吗?
不妨带着这份思考
假期来南京转转
或许转角处
六朝的月光正与未来的灯火
等你来写下新的答案
💕
综合自南京发布、南京文旅、南京日报、秦淮发布、博物南京
海报制作:刘建新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编辑 姚沁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