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上一轮满,人间万里明。不知不觉,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要到了。
元宵,是要“闹”起来的,这是一种送走年的仪式感。在南京人的传统意识里,“十五以里都是年”。从除夕到元宵,围成一个春节,首与尾便是两次最具仪式感的团圆。
南京元宵节的有多少种“闹”法儿?别急,我们先让deepseek先给了一些回答,让它用独特的方式重新诠释了我们熟悉的传统习俗。






怎么样?透过它那极具科技感的“眼眸”,是不是感觉既新奇又震撼?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习俗不会一成不变。闹花灯,人潮涌动的街头,赏灯、赛灯、猜灯谜,闹它一个“火树银花不夜天”;闹锣鼓,锣鼓声声,鼓舞人心,闹它一个“大地苏醒,春暖花开”……当然,也有更多新奇玩法,甚至刚刚deepseek给出的那些回答里,有些已经在慢慢变成现实。
元宵至,来金陵,便是与欢喜相逢。


光影中的“彩”
明灯照繁华
元宵节,最热闹的莫过于灯会,因此又被叫作“灯节”。
南京秦淮灯会,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六朝时期。到了明朝,朱元璋倡导元宵灯节活动,把元宵节张灯时间延长为10天,鼎盛时期灯彩品种达300多种。自明代伊始的“秦淮灯火(彩)甲天下”之美誉,一直延续至今。《上元灯彩图》就是一幅代表性的明代风俗画。该图生动再现了当时南京上元节灯市的盛况,暗含着作者对于上元节民俗的认知与态度,是研究明代节日习俗的关键性图像资料。

从很久以前起,逛秦淮灯会就是南京人每年不可缺少的仪式之一。秦淮灯彩又称金陵灯会、夫子庙灯会,是流行于南京的民俗文化活动,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天下第一灯会”和“秦淮灯彩甲天下”的美誉,是南京一张闪亮的文化名片,也是属于南京人的浪漫。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灯火阑珊处”已经提升为时尚文化新秀场,各种可以参与演绎、互动、品味的新体验让游客沉浸其中。某一转角,也许你会与象征着美好祝福的各色花灯撞个满怀;也许你会一不小心进入“炸”场的“元宇宙”灯会,被酷炫的AR科技“惊掉下巴”……今年,2025年大成殿灯会就让AR夫子做了一回“导游”,带游客领略大成殿的千年文化底蕴,讲述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

过节除了赏花灯,还有猜灯谜。人们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赏灯人猜,猜灯谜既能启迪智慧又迎合节日气氛,已成为节日期间不可缺少的节目,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有意思的是,今年,夫子庙“上新”了首届线上灯谜大会,让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绽放新颜。在形式上,这次突破了传统线下猜谜的地域限制,苏豪万联“码上识宝”线上平台与秦淮礼物线下夫子庙旗舰店进行互动,无论身处世界的哪个角落,只需轻点指尖,便能瞬间穿越到秦淮河畔,沉浸在赏花灯猜灯谜的海洋中。

随着时代的发展,花灯本身的制作技艺和形态也在悄然发生变化。秦淮灯彩造型样式繁多,传统花灯有纱灯、羊皮灯、料丝灯、三星灯、八仙灯、聚宝盆灯、皮球灯、西瓜灯、草虫灯、金鱼灯以及各种人物造型的壁灯等。此外,灯彩艺人们还不断创新,尝试用光导、声控、电子技术制作出各式新式彩灯。


不过,几根竹条、一碗浆糊、几张彩纸变成一个个精巧花灯的手工技艺,是机器制作无法替代的。你的童年记忆里,是不是也有一盏这样的花灯?

据了解,南京组织花灯艺人学习班,让有强项的手艺人教有短板的手艺人,提高整体技艺水平,“花灯”百花齐放,呈现出向上推动的风貌。元宵佳节,也不妨亲手制作一盏属于自己的花灯,抓住年味的尾巴!

软fufu的“甜”
吃圆盼团圆
元宵节当然是要吃“元宵”的,然而这道千古流传的上元夜必吃美食单品,虽在各地所用的主料都是糯米团子,却各有不同之处。这种差异首先体现在称呼上,是叫“元宵”还是叫“汤圆”?

或许因为地理位置临江,南京的风俗兼容南北,南京人的口味偏好多可南北兼得。许多南京人是不太分自己儿时吃的糯米团子到底是“元宵”还是“汤圆”的,况且从古至今,人们好像也都分不太清。
潘宗鼎在《金陵岁时记》说,南京人过元宵节时“嫁女家必于上元日以麒麟送子灯馈女家,媵以汤团,俗名元宵”。陈作霖在《金陵物产风土志》中也提到,“汤团谓之元宵,以节名也。”清朝著名美食家、随园主人袁枚还在自家食谱《随园食单》的点心单中提到过萝卜丝馅儿与肉馅儿的咸汤圆。
另一个老南京的特色是炒元宵。据说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南京的大街小巷,特别是学校附近,都有炒元宵的摊子。好的炒元宵,馅甜而不腻、面柔而不韧、皮脆而不焦,非常可口,至今还令不少老南京人颇感怀念。

对了,说到元宵,还有南京人一年一度的“春节限定美食”——“老太叠元宵”。所谓“叠元宵”,是把由桂花、黑芝麻、白糖、瓜子仁、松子仁、红绿丝六种原料制成的馅块放入大筛子里,倒上江米粉,“筛”起来,随着馅料在互相撞击中江米沾到馅料表面变成球状,就成了元宵。因为是“滚”出来的,韧劲更足,比起“包出来”的汤圆,更有嚼头。

天上月圆,人间团圆,碗里汤圆。如今,除了传统的黑芝麻馅儿,五仁馅儿,还有山楂、可可、鲜花……不少商家灵机一动组合成什锦元宵,新旧搭配,更能吃个热热闹闹。元宵节,别忘了来碗汤圆!

双向奔赴的“新”
享受复合型文化体验
闹元宵,Z世代也有新过法。
灯光秀、铁花秀、实景演艺、舞龙巡游、非遗市集、观影……一边逛一边玩,更是把节日氛围感拉满,给南京人带来了不一样的节日记忆。在喧闹热烈的氛围之中,让福气盈满,才算为一年开了一个好头。


2月5日,万达电影公布数据显示,今年春节档,票房超过12.4亿元,同比增长22%;超2100万人次的观众购票观影,是今年除夕铁路客运量的2.7倍。值得注意的是,“新年的第一场电影”成为蛇年新春的仪式感,引得Z世代争相打卡,2025年大年初一,有超3000场次的放映,上座率超过了70%。
“现在提起‘年味’,人们必然会想到电影院。”业内人士表示,2025年春节档见证了新一年电影市场的开门红。电影院线将继续深化“超级娱乐空间”战略,以多元化的娱乐生态,给观众带来更丰富的复合型文化体验。
传统与时尚双向奔赴,传承千年的元宵节编织着独树一帜的文化景观。心醉烟火间,人间喜乐莫过于此。

元宵被古往今来的人们寄予了不一样的情愫,在共情与共鸣中,我们读懂了这个节日,便也读懂了独属于中国人的浪漫。元宵佳节,上元灯彩何以照今人?其实,动人的故事,总会说完,热闹的年,也总会过完。但团圆,从不止于一个节日,而是一种情感的再回眸、一次心灵的再出发。
阖家团圆,灯火可亲,才是元宵的意义。岁月新旧更迭,愿生活在南京的你我,多喜乐,长安宁!
综合自南京文旅、方志南京、南京夫子庙、秦淮文旅、封面新闻、金陵档案等
部分图源: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徐琦 冯芃 田诗雨
海报制作:郭晓瑄
编辑 姚沁玥 陈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