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冬后气温逐渐走低,但六合区龙袍街道团结村村民杨艳却忙得热火朝天,给鸽子喂食、清理鸽舍、整理鸽蛋,有条不紊。“每年这时正是鸽蛋销售旺季,我们正联系东晨鸽业,请他们代为销售。”杨艳说道。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近年来,龙袍街道积极探索党建引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深入实施“引领+示范”“强村富民当先锋”等书记项目,鼓励支持村社区因地制宜培育发展特色产业,推动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让农村资源“活”起来,农民腰包“鼓”起来。
用活企业资源,和“鸽”一起飞
龙袍街道东沟片区有着近五十年的养鸽史,如何发展鸽业带动村民致富是村级集体一直思考的问题。走进位于团结村的东晨鸽业高产蛋鸽种源繁育基地,一幢幢鸽舍厂房干净整洁,供水、配料设施一应俱全。“目前,我们年产乳鸽85万羽、年产鸽蛋320万枚,鸽蛋市场南京地区占有率在18%左右,年销售额5200多万元。”企业相关负责人介绍。
2016年,南京东晨鸽业有限公司成立党支部,龙袍街道组织东晨鸽业和团结村等村集体对接,推出“党支部+公司+返乡创业青年+农户+合作社”的联农带农模式,将蛋鸽优质品种推广给零散农户和小型合作社,并回收养殖产品进入企业市场平台,实现统一品牌、联合销售,打造产业发展新路径。
截至目前,东晨鸽业联合体共有养殖户500多户,每户年均收入达18万元,此外还带动周边130余人就业。“我是本村人,就在这边上班,工资还不错,离家也近。”东晨鸽业会计黄召召说。2020年,南京紫金投资公司还与东晨鸽业联建共建,将金融资源下沉到乡村基层,带动了村集体和企业共同发展。
用活农业资源,田里种出丰硕果实
去年12月初,在龙袍街道平原村,有着30余年种植经验的老党员葛广忠正带领工作人员搭建蔬菜大棚。“大棚搭建完成后,就准备开始进行茄子、西红柿、辣椒等蔬菜的移苗育苗工作,以便过完春节后销售。”

与别人种植蔬菜不同,葛广忠选择培育蔬菜苗。过去一年,他仅靠售卖蔬菜苗就收益30多万元。去年5月,“省‘五社联动’试点项目党员种植示范基地”在葛广忠的种植基地揭牌,旨在发挥党员示范作用,推动农业特色产业扩面提质发展。
“五社”是指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党员种植示范基地”是龙袍街道因地制宜探索“五社联动”的举措之一,通过平原村引入专业社会工作者,依托蕊菜瓜果专业合作社培育菜农互助组织,吸引更多农户参加互助合作,构建“党建示范户+合作社+农户”技术帮扶机制,目前带动了村内60多位老年人就业。
除了平原村“党员种植示范基地”外,渔樵社区成立农产品专业合作协会、赵坝村领办“圩里农地”等,这些合作社组织专家顾问团队,开展“产学研销”多层次合作,推动“赵坝紫雁”与楼子“杨庄禾”、新桥“西三”等稻米品牌融合,实现稻米产业整体升级发展。
用活生态资源,打造特色旅游名片
日前,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了《2024年通过丙级旅游民宿评定检查名单公示》,龙袍街道半亩花田民宿成功入选。“自开始营业以来,我们吸引了不少周边游客前来入住,去年上半年营业收入近27万元。”半亩花田民宿负责人介绍。不仅有民宿热,还有美食热、非遗热,龙袍街道结合蟹黄汤包、龙袍骨牌灯、东沟老鹅、叶氏针灸等品牌,联动相关社区党员志愿团队,举办“二月兰”赏花汇、蟹黄汤包季等文旅活动,借助不同的社区主场打造特色旅游产品展示平台。
作为六合唯一倚靠长江、拥有湿地等生态资源的街道,龙袍持续在推动生态保护利用和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破解生态价值彰显难题上发力。
依托濒临长江的区域位置和自然资源优势,长江社区党委持续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打好生态宜居牌。合理利用历史文化生态资源,在保护农场小学、农场中心河、水杉大道等传统村落和建筑组群的基础上,打造“长江渔村”文旅品牌,进一步联动农产品、民宿、休闲垂钓等资源,形成独具地方特色的旅游名片。结合节假日,做好红色文化主题宣传活动,不断提升乡村旅游影响力。据了解,长江社区每年接待游客达到40万人次,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和村民收入实现双提升。
通讯员 钱坤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孙敬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