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31日,南京成为国内首个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学之都”的城市。
有历史风云际会,有千年文脉打底;有浩如烟海名著辉映,有如过江之鲫作家堆积;有手不释卷万千读者支撑,还有国家日益强大的实力力挺。南京在一个恰好的时机翩然登台,从“天下文枢”连接上了“世界文都”。
当秋风吹起,南京拥有“世界文学之都”的title,已整整五年。法国作家雨果曾说过,“建筑是用石头写成的史书”。而在南京,读懂了这些地标,也许你会更懂这座城。

因《背影》而留名的浦口火车站
铸就南京新“文学景观”
“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这是现代作家朱自清于1925年创作的回忆性散文。朴素的文字,真挚的情感,让他的这篇《背影》连同浦口火车站一起留在了历史深处,在今天依然散发着动人而持久的魅力。
1917年,朱自清在北京大学读书,祖母去世,父亲也被解除了职务,朱自清便从北京赶到徐州,同父亲一道奔丧回家。办完丧事后,他回北京念书,父亲朱鸿钧到南京找工作,父子二人便在浦口火车站惜别。浦口火车站是父子回扬州奔丧、父送子赴京返校场景的发生地。基于朱自清《背影》的文学价值和巨大的影响力,浦口火车站旧址现已成为南京非常有影响力的“文学景观”,莘莘学子在宁求学或游学时,都不会错过此处。

除了朱自清,鲁迅、郭沫若、巴金、胡适、沈从文、徐志摩等文人都曾在浦口火车站留下自己的足迹和记忆。
浦口火车站所呈现出的建筑风格、社会百态乃至城市风貌等,均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不同时期作家的审美心理,并多次出现在他们的文学作品、书信集和回忆录中:鲁迅曾多次沿着津浦线往返北京和家乡之间,并在给友人的一封信中,着重描述了当时社会的众生相;巴金在南京读完高中,曾沿着津浦线到北京报考北京大学,从法国留学回国以后,他去了上海,从事文学编辑与创作工作,也曾多次沿着津浦线往返于北平和上海之间。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浦口火车站成为很多影视剧的拍摄地,《开天辟地》《金粉世家》《情深深雨濛濛》等,都在这里拍摄过。影视剧的播出,让浦口火车站的文化意象得到广泛传播,这座“最文艺”的火车站,也成为南京的重要文化地标。
今年10月12日,浦口火车站大马路街区迎来开放。街区保留一批老建筑,通过“修旧如旧”的更新,成为新的网红打卡地,吸引众多市民游客前来打卡。


常青藤攀满的南京大学北大楼
被视为“青春的坐标”
2002年5月20日,南京大学百年校庆。诗人余光中特地创作了一首《钟声说》,并在数千南大师生面前深情朗诵:“常青藤攀满了北大楼,是藤呢,还是浪子的离愁?是对北大楼绸缪的思念,整整,纠缠了五十年。”
离开母校多年,余光中先生依旧对南京大学怀着深深的眷恋和敬仰。《钟声说》这首诗正是表达了他对母校的赤子之心,余光中先生曾就读的金陵大学,是南京大学的另一个源头,从1888年汇文书院成立,至1952年与南京大学合并,历经六十四载春秋。

《钟声说》中,作为南大标志性建筑的“北大楼”,于1919年落成,采用了中国传统宫殿式建筑形式,又糅合了西方钟楼的建筑风格。

与《钟声说》有关的建筑,还有建于金陵大学时期的小礼拜堂。堂前牌坊上挂铜钟一座,当年,每日上下课的钟声由此敲出。后毁于兵燹,铜钟遗失,南大百年校庆期间重建钟亭。

除了“北大楼”,中山楼、陈裕光公寓旧址、李四光小楼、拉贝故居、赛珍珠故居等“老建筑”,就像历史长河中的时代“剪影”,在晨曦日落间,无声地诉说这所大学,甚至是这座城市厚重的历史积淀。
“来到南大之前,我就读过余光中先生的《钟声说》,对‘常青藤攀满了北大楼’这一句印象尤为深刻。”曾有学子带着对“北大楼”的向往,走进了南大本部鼓楼校区。“当我站在‘北大楼’前,看着满园青翠,就不由自主地在想,多年前,那些在南大求学的名士、大咖,是不是也和现在的我一样?”

追寻梦幻的“大观园”
来一场红楼citywalk
南京的“世界文学之都”,《红楼梦》的功劳不小。
2019年,南京申报世界文学之都的最后环节,需要一份篇幅仅300字的介绍。古往今来,超过一万篇文学作品与南京有关,《红楼梦》却成为这300字中唯一提及的作品。这颇有南京历史底蕴浩如烟海、而只取“红楼”一瓢饮的味道。细细品,品出文化的精髓,品出传承的价值。
金陵,造“梦”缘起之地。南京是作家曹雪芹的故乡,在人生发展至关重要的童年少年时期,他享受着江宁织造府的风月繁华,也遭受了家庭变故的天崩地裂。可以说,南京不仅是曹雪芹的诞生地,也是孕育《红楼梦》的摇篮。

乌龙潭、清凉山、夫子庙……曾有学者寻访,南京与《红楼梦》相关的遗迹多达40多处。在这座城市里,人们有N种方式可以与《红楼梦》邂逅——走进剧院里欣赏“红楼梦曲”,坐在餐厅品尝“红楼美食”,前往瞻园和“林妹妹”面对面……《红楼梦》正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时时相融。

穿过四牌楼,沿太平北路一路向南,到长江路,就到了江宁织造博物馆。在这里,与红楼、与曹家有关的记忆,如潮水一般涌出,《红楼梦》中的意象,在南京都有了现实的表达。
南京孕育了《红楼梦》,培养了曹雪芹这位伟大的作家,同时,《红楼梦》增加了南京的文化内涵,成为南京的文化名片。这,就是一部小说和一个城市的相互成就。

一草一木都沾染着文学气息
南京钟山也有故事
钟山古称金陵山,又称蒋山、北山、紫金山、神烈山等,名胜汇聚,古迹繁多。钟山的一岭一壑、一草一木、一碑一碣、一泉一石,无不引起文人骚客的幽想遐思。

钟山,见证着南京作为“世界文学之都”千百年来的“诗情画意”。在钟山,刘勰写成文学理论巨著《文心雕龙》;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文学馆”,南朝宋设立的“四学馆”中的儒学馆就设在钟山;编纂我国最早的古诗文总集《昭明文选》的昭明太子萧统,也常在钟山读书著述;而定林山庄亦是不可忽视的一颗明珠,南宋诗人陆游曾在钟山定林留下“独游定林”的题刻;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更是与昭文斋结下不解之缘……

今年3月1日,在明孝陵景区的僻静处,经过全面升级改造的仿古建筑群定林山庄,以钟山文学馆之名重新开放,馆内展览、数字体验项目、文学讲座等景观和文化功能一一揭开面纱。自此,“世界文学之都”南京又增加一处新地标和打卡地。


回到鸡笼山下
这里是“南京世界文学客厅”
南京世界文学客厅坐落于鸡笼山下、北极阁麓。

1500年前,这里曾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文学馆所在地。2021年起,由东南大学陈薇教授主持设计,将历史与文化、文学与自然、技术与艺术、古代与当代进行整体塑造,从而诞生了这座融古通今、气韵生动的世界文学之都的城市客厅。

这里,七扇大大小小的彩窗从建筑内部探出。窗,是客厅面向城市“伸出”的文学触手;也呼应了文学的七个题材—诗、赋、文论、小说、词、曲、散文。在客厅内部,观众由窗见景,由景入境,经由现实中的文学风景进入想象中的文学世界。

在文学客厅的临展空间,与文学相关的小型展览在此发生,为城市奉上流动的文学盛宴。历史在这里有了回音,传统在这里有了延续。

南京的街头巷尾
处处都有文学基因
不经意间
就与文学来了一场邂逅
古刹鸡鸣寺附近,萧衍萧统父子引领了六朝文学;秦淮河畔,吴敬梓不止一次写到两岸的灯火辉煌;老门东旁,李渔在芥子园组了戏班子、出了《芥子园画谱》……

文学,让城市更灵动;对人们来说,有文学的生活,也值得热爱。南京是一座阅读与创作之城,1907年成立的南京图书馆,已经在一个多世纪中为城市读者服务;崇尚文学、酷爱读书,也成为南京人鲜明的精神气质之一。

“文都南京”有着底蕴深厚的千年文脉,也有着熠熠生辉的当代风采。今天的南京正以一种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姿态,迎接和见证城市与文学之间更加亲密的拥抱:目前,南京的图书出版、文学奖项、全民阅读、特色书店等在全国均处于领先地位。古往今来,这座城市的发展与文学的相生相伴和紧密融合,正是其“申都”成功的最大底气与优势。
阅春秋,历冬夏
品山河,书天下
金陵文都,风华正茂
综合自南京发布、世界文学客厅、紫金山观察、南京大学、江苏方志、玄武发布、南京钟山风景区等
部分图源: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谷文俊 徐琦 董家训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编辑 姚沁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