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4年12月5日是第39个国际志愿者日。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的温暖源泉,更是传递人文关怀和无私精神的核心力量。在这寒意渐浓之际,温暖显得愈发珍贵。南京地铁正是这份温暖的承载者与传递者,在博爱之都的人文地铁上,我们总能与温暖相遇。
从初心出发,践行志愿服务责任
13条线路,226座车站,473公里的地铁轨道,南京地铁已然成为交通大动脉,与这座城市共同扩张与成长。无论是匆忙的通勤者,还是旅行的陌生面孔,地铁是他们的共同纽带,如一条奔腾不息的钢铁巨龙,承载着无数人的梦想与希望,来来往往,周而复始。而南来北往的人们,总会遇到些急难愁盼,南京地铁秉持着“驰载人文,身心直达”的核心理念,用心用情服务于群众,为博爱之都的城市温度增温,让城市时常涌动着温暖人心的力量。
2024年9月17日,在熙熙攘攘、人来人往的地铁中,一名乘客在拥挤的地铁车厢内突发癫痫等疾病,脸色苍白,面容痛苦,周围乘客见状纷纷呼救或准备拨打急救电话。在这关键时刻,综合行政执法一大队四中队中队长张杰与副中队长郭彩虹巡查至此。迅速评估情况,冷静指挥现场,带领热心乘客将患者小心扶出车厢。地铁工作人员紧密配合,通过对讲机与各岗位沟通,确保救援通道畅通,成功开辟了一条生命通道。

两名中队长以最快的速度将患病乘客送往附近的省中医院,“别害怕,马上就到医院了!”“坚持住,你一定会好起来的。”一路上,温暖的安慰和鼓励声不断响起。由于没有家属陪同,两位中队长帮助挂号、看病、办理住院,直到家属赶来后,做好对接才放心离开。

正是热心乘客与地铁工作人员的及时行动,为患病乘客争取到了宝贵的救治时间,患病乘客出院后于9月29日下午带来锦旗表示感谢。

志愿服务的意义并不局限于生死时刻的紧急救援,它更在日常工作中悄然绽放。“人人可为、时时可为、处处可为”,温暖的故事并不止于此。
3月21日的中胜站,一名老人倒仰式摔倒在电梯上,执法人员丁陈鑫第一时间按下紧急停止按钮,迅速为老人提供急救服务,幸运的是老人只受轻微擦伤;6月11日的马群站,一位女士忽然倒地,血迹渗出,执法队员苏方康、唐磊和徐妹迅速赶到现场,稳定秩序、联系急救、陪伴恢复,最终确保该女士恢复体力,安全离开;9月17日的柳洲东路站,一名年轻女乘客因痛经在卫生间突然晕倒,综合执法四大队五中队队员李靓第一时间赶到,提供热水和纸巾,温柔安抚,陪伴她逐渐恢复直至安全送上救护车……
南京地铁始终以“打造有温度的人文地铁”为初心,当好人民的“勤务员”,做好群众的贴心人,用实际行动为每一位乘客提供安全、便民、畅通的出行体验。

以行动为桥,书写志愿服务新篇章
志愿服务的意义不仅在于帮助他人,更在于传播温暖与责任的力量。南京地铁以志愿服务为纽带,深度融入城市温度。在“国际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志愿人员日”这一契机下,南京地铁精心策划并开展了一系列主题活动,用行动诠释责任与关怀。
2024年11月23日至12月5日,南京地铁在地铁站、街道和学校等地组织了一系列多元化的志愿服务活动,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其中。在大行宫站,志愿者们参观车站、学习列车调度等知识,并与执法队员一起向市民发放《南京市轨道交通条例》单页,宣传文明出行;在南京仙林外国语学校,南京地铁志愿者与新志愿者共同宣讲志愿服务的核心理念,提升了青年群体的责任感与参与度;在沿江街道和柳洲东站,志愿者在执法队员带领下与街道工作人员共同开展志愿服务,深入社区与市民互动,提升市民出行体验。
南京地铁通过这些活动,不仅强化了市民对志愿服务的认知和参与,也通过“以行促知”的方式,进一步增强了社会对文明出行的认同与共识,让文明成为城市的共同语言。

随着南京地铁志愿服务活动的广泛开展与深入推进,志愿服务精神广为传播,激励着更多人将责任与关怀融入日常工作,于岗位上发光,在平凡中奉献,为城市注入源源不断的爱与力量。
以爱为灯,照亮城市温暖之路
2024年以来,南京地铁持续完善志愿服务体系,以市民出行需求为导向,将规范执法与温暖服务深度融合。在执法尺度中注重温度,在服务细节中体现关怀,用规范的语言、文明的举止高效化解乘客困惑,以真情回应市民诉求,为每一次出行注入人文温度。
在推动志愿服务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的进程中,南京地铁着力构建覆盖广泛、协作高效的志愿服务体系。围绕文明交通、环境保护等主题,全年累计开展43次公益志愿服务活动,覆盖“文明交通引导”和“公共安全保障”等重点领域,深入推进服务常态化与精细化管理。这些活动不仅有效提升了市民的文明素养与满意度,也让志愿服务成为南京地铁塑造品牌形象的重要抓手,助力人文关怀的广泛传播。
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志愿服务的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进一步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服务精神,促进志愿服务事业发展壮大,南京地铁积极践行、引领、倡导、宣传志愿服务。
轨道所至,温暖同行。南京地铁以无声的行动将志愿服务精神融入城市日常生活中,向城市延伸出了博爱与包容的臂膀,拥抱着多元文化与全球视野,塑造着新时代文明城市的温暖底色,书写着新时代的中国志愿服务故事,推动社会走向更加文明与和谐的未来。(万子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