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楼高校院所汇聚、科教资源富集,如何用足用好区域资源禀赋,深化科技创新校地协同,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全力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9月19日,南京召开“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首场专题发布会。
围绕“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鼓楼区委常委、副区长郁健表示,鼓楼科教资源丰富,有南京大学、河海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18所高等院校。高校是科技创新的富矿,因此我们高度重视校地合作,持续深化校地协同,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主要做了四件事——
“搭平台”,建立协同创新体系。牵头18所驻区高校、5家科研院所组建协同创新发展联盟,与9所高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拟定113项服务清单,共同打造了南京邮电大学空天地海通信研究院等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取得很好的成效。比如,和央视总台、东南大学、南京市科技局四方共建新型显示与视觉感知石城实验室,研发的竖屏轻量化超高清摄像系统在本次巴黎奥运会上应用,还研发出了全球首款偏振体全息光波导AR眼镜“云雀”。
“建桥梁”,贯通产学研用链条。聚焦全区“1+2+3”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致力于以校地合作的创新成果来推动产业能级提升。主要是紧盯三条赛道发力:在数字经济赛道,联合高校共同打造江苏首个“智改数转网联”解决方案供应商集群。在绿色经济赛道,与南京大学共建碳中和研究院,打造“双碳”创新发展集聚区。在健康经济赛道,成立南京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转化中心,与南京师范大学共建智能生物制造创新中心,加速推进“环五台山生命健康中心”建设。
“拓渠道”,集聚全球科创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同15所高校建立15个市级新型研发机构,推动苏港青创基地、中奥(江苏)创新合作中心等一批平台落地鼓楼。今年7月,香港理工大学南京技术创新研究院在鼓楼揭牌成立,现场12个项目进行签约。这个月,研究院又带着20多个创新成果回到鼓楼,走进2024江苏产学研合作对接大会,后期将有一批涉及机器人、智能装备、低空经济等领域的科技成果在江苏转化应用。
“汇要素”,营造创新创业生态。以高校院所为核心,建成智梦园硅巷、南财硅巷等硅巷载体60万方。2020年,鼓楼组建了南京首个主城区“科技镇长团”“科技专家团”,到今年已经是第五批。我们还和高校联合举办“创赢鼓楼”青年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南京大学全球校友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实施“学子雁回”工程,近年来,一批高校院所人才走进鼓楼创新创业,累计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60人,入选区级人才计划58人,入选江苏省科技副总项目55人。
下一步,鼓楼区将持续深化校地协同,着力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加速构建“从0到1到10再到100”的科技创新生态链。
催生“0到1”的“颠覆性”,加快开展创新研究。鼓楼有47名两院院士、120家科研机构,这都是我们的宝贵资源,我们将加快推动南京师范大学国际合成生物学医药创新中心等项目落地,服务专家学者们在更多领域开展前瞻性基础研究。推动高校院所和行业领军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让科研供给和市场需求“一拍即合”,尤其是在“卡脖子”领域,以产业需求引领科研供给有的放矢,把蛋糕越做越好,让大家看到更多的“硬科技”。
跨越“1到10”的“死亡谷”,有效拓宽转化路径。以市场化为导向,打造一批高水平概念验证中心,推动更多科技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在鼓楼就地转化应用;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引育一批技术转移机构,加快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设立“拨投结合”专项资金,提供“一站式”贴心服务。
点燃“10到100”的“喷射器”,全力推进产业革新。以应用场景为牵引,以产业化为目标,营造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一流生态。数字领域,以“算法名区”建设为抓手,打造“中国(南京)算数空间”,做强区块链集聚区、江苏5G智慧创新中心。绿色领域,发挥中国电工学会南京科创中心驻区优势,放大国家电网、五大电力集团和中石油、中石化、中煤能源等能源类龙头企业集聚效应,加快建设电力产业科技创新示范区。健康领域,依托中国药科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等平台,打造临床医学、生物医药与生命健康产业的新地标。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张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