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邮科研团队新发现:囊泡“穿”马甲,激活免疫细胞!

紫金山新闻
2024-10-09 09:31
+关注

提取肿瘤患者自身的肿瘤特异性抗原进行处理,再像注射疫苗一样将其注入回患者体内,来激发免疫系统对肿瘤的攻击,近年来,这种自体免疫疗法在癌症治疗领域广受关注。近日,南京邮电大学科研团队在自体免疫疗法上取得进展,他们破解了激活免疫细胞的“关键一步”,相关成果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纳米技术》上发表。

南京邮电大学汪联辉教授、丁显光教授团队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团队合作研究发现,肿瘤细胞能够源源不断地生成和释放一种叫作“囊泡”的物质,这些癌性囊泡中富含大量反映其肿瘤来源的特征蛋白和核酸抗原,为免疫细胞提供了丰富的肿瘤抗原信息。不过,囊泡表面可能携带免疫逃逸分子,干扰了免疫细胞的吞噬信号,导致免疫细胞无法摄取癌性抗原。为此,团队想出了一个妙招,在微流控芯片上设计了一种适用于癌性囊泡的可逆免疫信号封装方法,来调控免疫细胞对癌性囊泡的识别,这相当于给囊泡表面穿上一件用于伪装的“外套”。

这一方法“妙”在哪儿?南京邮电大学教授汪联辉告诉记者,给囊泡表面“穿上”外套把它伪装起来,免疫细胞会误认为这是一个新的外来物质,内部的树突细胞就将其吞噬进去,并用溶酶体把“伪装外套”溶解掉,暴露出表面的蛋白作为抗原,“这样可以刺激我们的免疫系统,免疫系统一被激活就可以杀死肿瘤细胞。”

目前,该项技术正处于动物实验阶段。从数据来看,这种治疗手段不仅可以大幅提升生物的免疫活性,而且能显著抑制肿瘤进展,同时肿瘤发生转移的概率也大幅降低。

目前市场推出的自体免疫疗法由于其制备过程耗时、工艺复杂,所以治疗费用高昂。“癌性囊泡可以直接从患者的体液中大量提取,也可以从临床切除的组织中培养的癌细胞获得,收集相对简单,微流控芯片平台也适合大规模生产,因此用于免疫疗法具有成本相对较低、操作简单、易于后续功能性改造等的优势,未来有望实现‘样品进,疫苗出’的癌症治疗药物自动化生产平台。”汪联辉表示,这一疗法用于临床后,一针疫苗可能只需要几千元,更加“经济实用”。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何洁

打开紫金山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