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巡检瓜果成熟度、水肥滴灌跟着环境自动变化、生长过程全自动智慧管控……9月22日,在第21个全国科普日和第7个中国农民丰收节来临之际,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联合省科技协、省农学会、江苏省文化投资管理集团,共同举办以“科技创造健康生活”主题公众开放日暨《改变世界的种子》图书推介会。最新农业科技的装备和应用、富含农业知识又趣味性十足的互动游戏、琳琅满目种类丰富的农产品和加工品……吸引多批研学团、数千名市民“沉浸式”打卡科技与农业的奇妙之旅。
观苗、摘果、智能巡检……
这些智慧农机能耐不小
现场,省农科院智慧农业试验示范基地首次在公众前“露面”。
记者经过喷淋消毒区“扫净”自身后进入,首先看到的两台数据采集机器正在几列植株上方移动工作。“这两个机器是高通量表型数字化采集平台,一个是履带式的、一个是龙门架式的。它们能在移动之间,就通过搭载的雷达、高光谱、RGB、红外热成像等传感器,扫描识别出植株的株高、叶面积、营养、病害等生理生态信息。而在以前这些都需要试验员现场逐一采集、再带回实验室逐一试验、分析。”省农科院农业信息研究所所长、智慧农业创新团队首席任妮介绍。
在数据采集工作区隔壁是依次排开的番茄、草莓种植区。只见一台巡检机器人正在番茄“阵列”中来回忙碌着;它的不远处,一台两臂协同采摘机器人识别到两颗红番茄,抬起“手”轻松自如地就挨个摘下了红果果。
“包括它们在内,这个智慧基地的能耐可不止看到的这些,以番茄为例,从开始定植到最后拉秧,10个月的生长期内都可以实现智慧化环控。”任妮笑着说,巡检机器人不仅能巡视、检查植株、瓜果生长情况,还能收集大棚内的温度、湿度等环境数据,传给基地的“大脑”,也就是智慧中枢。“大脑”汇集各方面信息后,结合人工智能算法,可无人管理棚内的温光水气肥等控制系统,给出适合植株生长的“最好环境”。
推广一代、研发一代。基地外,一个有着三个手臂的农业机器人引起众人关注。“这是我们农科院和一些企业、科研单位联合研发的三臂协同机器人,创新了一种机械臂+模组的机器人执行机构组合,既能提高采摘效率,又能大幅降低机器人产业化成本。目前样机正在试用验证。”信息所副研究员张美娜透露。
基地不远处是科研温室,入口处现场展示了10余种农机农具与设施装备,堪称大型玩具“变现”: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农机装备营造满满“机车风”,小朋友跃跃欲试坐上体验一把,立即变身飒爽“农机手”。
科普讲解+互动体验
公众体验有“知”又有“味”
本次活动涉及范围广、面向人群多,为让广大市民朋友深度体验农业科技带来的独特魅力,主办方特别设置了农业科普区、互动体验区、成果展示区和产品展销区等多个区域,区区精彩纷呈。
一口爆汁的奶香玉米、健康醇香的现磨豆浆、鲜甜可口的各类瓜果、形形色色的昆虫标本、营养健康的枫树产品、汁浓味美的智慧番茄、香醇浓郁的抹茶冰激凌、肉质鲜嫩的风味烧鸡、新颖有趣的3D打印食品……在成果展示区,16家专业所的“看家好物”一一“亮相”,引得市民纷纷驻足围观;从展架到展品、从瓜果到饮品,多家展陈摊位更是“有颜有料”,饱含着农科专家的智慧和巧思。
冯先生和妻子陪着女儿、外孙女一早就开车到了会场,“小孩子才5岁,带她过来了解了解农业知识,咱不能‘五谷不分’。”孙女士和同伴各自高举着一个小碗,艰难挤出一处展陈摊位,“人太多了!快尝尝这个好不好吃。”“好吃,我们去旁边吃完再接着逛啊。”
互动体验区内,萌态可掬的宠物兔则深得小朋友的青睐,不怕人的鹦鹉引得众人捧腹欢笑。值得一提的是畜牧研究所“独家宝贝”——真牛羊让市民纷纷驻足围观,为农业科技带来的技术成果连连点赞“真‘牛’”!
形似“水晶城堡”的农业科普基地凭借“高配”设置一跃成为“网红”打卡地——蝴蝶馆、蔬菜馆、豆博馆、草莓馆、杜鹃花馆馆藏资源丰富、科技含量“满格”;“这里的蝴蝶为什么不怕人”“好大的南瓜呀”“红色的是红豆吗”“这里的草莓馆藏资源近千余份”“杜鹃花的调色关键在于调节土壤的PH值”——专业的科普讲解让来往参观者不仅一饱眼福,更是汲取了“科普大餐”。
在堪称“基因银行”的江苏省种质资源库内,珍藏着超5万份的水稻、小麦、大豆等种质资源,“种质‘芯片’守护着国家粮食安全”的科普知识讲解,不仅专业十足,更是给每个小朋友心中种下了科普的“种子”。
现场,还设置了农民科学家陈永康老先生故事宣讲、手工体验、《改变世界的种子》科普图书推介及赠书等环节。到底是先有饭还是先有面?催生工业革命的竟然不是蒸汽机而是棉花?《改变世界的种子》围绕“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这条精神主线,选取水稻、玉米、小麦、大豆等15种作物的种子,讲述了种子对世界的深刻影响以及种子深藏功与名背后的科学原理、趣味知识、科学家精神等。
作为公益性农业科研机构,近年来,在省科协等单位的指导支持下,省农科院先后举办“科技·科普·科学生活——城市稻田·乘着地铁去插秧”等22场公众开放日,近2万名社会各界朋友实地参观农科院,深入了解农业科技知识。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张安琪/文 甘欣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