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年前的今天,不能忘

紫金山新闻
2024-08-29 14:07

仪凤门外,狮子山下,坐落着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静海寺遗址。182年前的今天,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签订,静海寺是当时的主要议约地。

这里,既承载着郑和下西洋的荣耀,也经受过日军战火焚烧的伤痛,更铭刻着近代中国割地赔款的国耻。于遗址上修建的南京条约史料陈列馆(南京静海寺纪念馆),1997年成为我国首批“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1842年8月29日,清朝政府与英国政府在此签订了《南京条约》,结束了第一次鸦片战争。 人民网 郜超摄1842年8月29日,清朝政府与英国政府在此签订了《南京条约》,结束了第一次鸦片战争。 人民网 郜超摄

明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郑和完成第三次下西洋的使命,圆满归来。明成祖朱棣为表彰其功绩,在南京下关长江畔的狮子山脚下修建了静海寺。从长江到大海,郑和船队扬起和平的风帆,给世界带去和平与文明,书写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友好交往的千古佳话。

然而在431年后的1842年,英国侵略者的军舰由海入江,逼迫清政府在静海寺谈判,最终签订了《南京条约》,中国由此进入黑暗屈辱的近代史。

南京静海寺遗址就是这样一处见证重大历史事件、“集荣辱于一身”的文物,目前是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静海寺遗址(来源:南京条约史料陈列馆)静海寺遗址(来源:南京条约史料陈列馆)

金陵律寺之冠

静海寺名取“四海平静,天下太平”之意,是郑和第三次下西洋归来后,明成祖朱棣为彰昭郑和扬大明国力雄厚,厚往薄来,使“海外平服”之丰功;同时为供奉郑和带回的罗汉画像、佛牙、玉玩,种植稀异树种如西府海棠等,敕建静海寺。

初建时的静海寺规模宏大,有大雄宝殿和天王、正佛、观音、伽蓝、轮藏、弥勒、祖师等殿宇,环之以钟楼、井亭、观音阁、华严楼、玩咸亭、三宿岩等建筑和景观,连同方丈室、僧房,占地2万多平方米,崇殿耸翠,飞阁翔丹,盈视饱览,宏丽壮观。明嘉靖、隆庆年间,李时珍编纂《本草纲目》游历天下,曾在静海寺考察海外药材,如乳香、没药、血竭等。号称“金陵律寺之冠”的静海寺此时可谓殊荣非常。郑和第六次下西洋后,担任南京守备太监,也住在静海寺。

静海寺内的郑和纪念堂(来源:网络)静海寺内的郑和纪念堂(来源:网络)

郑和下西洋是“地理大发现”前人类规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航行。在明代初年主动开放的外交政策下,通过大规模的远洋航行以“通好他国,怀柔远人”,以和平的方式传播了中华文化与文明。当世评价这一壮举以智慧为舵,扬起和平的风帆,缔造了世界航海业发展的里程碑,厚植了“一带一路”的文化底色与民心基石,书写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友好交往的千古佳话。

屈辱近代史的开端

1840年6月,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英军为达到逼中国割地、赔款、通商的无理要求,于1842年6月从浙江沿海北犯。8月10日由英国全权公使亨利·璞鼎查和海军司令巴加率领的万余名侵略军,乘坐70余艘舰船,侵入我南京下关仪凤门外的草鞋峡一带。隆隆的炮声划破了宁静的江面,璞鼎查采用武力威胁与谈判两手,一面派军人上岸骚扰、抢夺百姓,架设大炮,扬言由钟山攻击太平门;另一面表示可谈判解决问题。

《1842年英军围困南京地图》(来源:南京条约史料陈列馆)《1842年英军围困南京地图》(来源:南京条约史料陈列馆)

在英国侵略者的武力威逼下,道光皇帝委任杭州将军耆英、乍浦副都统伊里布为钦差大臣,前往南京谈判。12日上午,中方代表盛京佐领塔芬布、张喜与陈志刚先赴江边英舰会晤,英方马礼逊、罗伯聃、巴夏礼接待。在船上坐定后,马礼逊提出,天气炎热,船上坐的地方窄狭,诸多不便。离这里不远有一静海寺,不如到寺中议事。于是,塔芬布等先去静海寺等候,马礼逊一行换衣服后于11时至静海寺,连续三日,在寺里进行了会谈。8月29日,耆英、牛鉴等登上停在下关江面的英军“康华丽”号军舰,在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上签字。条约规定将香港割让给英国,中国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口,赔款2100万两白银等。

静海寺内《南京条约》议约场景复原(来源:网络)静海寺内《南京条约》议约场景复原(来源:网络)

《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它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警世钟长鸣

1986年,南京市人民政府为保存这处历史遗迹,决定仿明庙宇风格复建。在遗迹上新建过殿与正殿,修复僧房,占地面积628平方米,复建工程由东南大学古建筑专家潘谷西教授设计。1996年,距香港回归一周年之际,为了迎接香港回归,南京各界人士纷纷在静海寺举行纪念活动,以洗百年耻辱,庆辉煌未来,静海寺门前竖起了距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倒计时牌。1996年11月,静海寺进行扩建。

到2005年,为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南京市将静海寺扩建为占地1.5万平方米的遗址型博物馆。2019年底,鼓楼文旅集团主持启动南京条约史料陈列馆的改陈布展与环境整治、建筑养护工程。

南京条约史料陈列馆6号展馆前的警世钟。人民网 郜超摄南京条约史料陈列馆6号展馆前的警世钟。人民网 郜超摄

一座重3.5吨、高1.842米的警世钟,格外引人注目,钟体铭文写着:“占我香港 掠我银元”。

在历次扩建升级中,警世钟的位置几经辗转。先是从后院移至正门钟楼,工作人员发现登楼不便于互动讲解,又移至去年新开放的6号展馆外,这里的陈列主题正是“百年梦圆 香港回归”。

《南京条约》的签订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使中国失去了领土和主权,还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这段历史提醒我们,国家的强大和独立是每一个人的福祉所在。

在《南京条约》签订182周年之际,我们再次回顾这段历史,不仅仅是为了铭记国耻,更是为了从中汲取教训,激励我们在新时代砥砺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综合自人民网、澎湃新闻、紫牛新闻、牛咔新闻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编辑 黄琪

打开紫金山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