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两天,中国网友的造梗能力又火到国外去了,顺便带火了一波“中式英语”。

本月早些时候,一位名为Yourkris的博主在中国社交平台小红书上发布了两张她与男友分别时感伤瞬间的照片。

令她惊讶的是,她的帖子很快就被中国用户用“中式英语”评论淹没了……虽然大家也不知前因后果,但热心肠的中国网友们纷纷用中式英语暖心安慰着她。
“抛弃!!抛弃他!!”

“旧的不去,新的不来。”

没过多久,这些金句频出的热心中国网友就被另一名外国博主“挂”到了外网上:想象一下你和男友出现感情危机,而成千上万的中国网友在安慰你……

在海外社交平台X(原推特)上,这些中文谚语直译过来的英文,给了英语母语者一些小小的震撼……
特别是,中国网友的“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的一句:

一夜之间,这句话成为了外网上火出圈的新梗,甚至还被P入“莎士比亚语录”……中式幽默感着实是“拿捏”了。



一些了解中国文化的网友,更在评论区帮忙“破译”、解读这些中式英语包含的深层意味
“这其实源自中文里一句俗语:‘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abandon’总出现在英文字典中的第一个”
“所以对中国网友有特殊意义”

中文习语的直译在英语世界其实很常见,例如“long time no see”。但中式英语曾让许多中国人感到尴尬,所以他们会花费大量时间学习英语语法,力求达到母语者的水平。而伴随着中国文化全球影响力日益增长,年轻一代网民中“语言羞耻”的观念似乎正在消退。随着“加油”这样的中式英语短语被收入《牛津英语词典》,说得像母语者一样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Before this meeting 啊,everybody, please turn off your phones,啊……”去年,“‘80后’河南大哥在非洲开会”的视频就曾走红网络。视频中,一名中国经理“中式口音”的英语,流畅自如的表达,严肃认真的表情,让不少网友不禁调侃:一开口有“内味儿了”!

视频主人公叫胡振兴,来自河南许昌,在西非国家加纳一家中资企业工作已近10年,从最初的一名基层管理人员成长为工厂总经理。面对突如其来的“走红”,胡振兴感到有些意外。他说:“我感觉自己就是普普通通的一个人,只是把该做的事情和工作一样不落地做好,视频就是业务之外的爱好。”

听了“河南版”英语,网友曾纷纷表示:“讲英语就得这么自信!”“我又有动力了!”

早在2018年,全球最权威的英语词典《牛津英语词典》正式将“add oil”收录其中,用以表达鼓励、激励、支持之意。从充满搞笑意味的Chinglish摇身一变成为“正规军”,add oil 的“逆袭”,让不少人大呼惊喜。网友们的创作热情纷纷被激发,猜测下一个“幸运儿”是哪个的讨论也热火朝天,一时间,中式英语成为了热议的焦点。

语言的目的在于沟通。除了错得让人无法接受的“雷人表达”“雷人翻译”,大多数时候,那些图个开心闹着玩的中式英语,不仅不让人反感,反而能传达一些英语无法表达的幽默与意蕴。所以,在鼓励规范化表达的同时,也不必排斥个性化的创造,因为这样的创造,或许也能像add oil一样,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为语言注入更多的生机与活力。
语言不是铁板一块,及时将时代场景变迁的新体现、文化碰撞的新火花纳入表达体系,体现了语言的多样性、包容性,也为不同文化的相互理解认知、共生融合提供了重要途径。
正如那位博主所说的:“不骗你,这真的把我治愈了。”

综合自中国日报、央视新闻、人民日报评论、网友评论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编辑 姚沁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