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去南京灵谷寺,邂逅一场夏日流萤,是南京市民和游客的浪漫之约。不过,我们真的了解萤火虫吗?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专门设有一个“萤飞蝶舞”养虫室,正人工繁育三四万只萤火虫。7月15日,记者走进养虫室,听科研人员扒一扒萤火虫奇妙的“虫生”。
“婚房”“保育间”……
上万只萤火虫在此闪烁
“别看我们这间养虫室面积不大,可足足养了三四万只萤火虫呢。”一进入养虫室,省农科院昆虫资源化利用创新团队助理研究员秦毅就迫不及待地展示起他精心繁育的萤火虫来,“这两面墙的架子上摆着的一个个透明盒子,就是一个个独立的小生态系统,里面住着的都是萤火虫,中间圆桌上的盒子里是稍微大一点的萤火虫幼虫,靠窗户这几个是水生萤火虫。”
萤火虫是一种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它的一生会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看这几个放在一起的,正好是萤火虫的四个虫态。”顺着秦毅的目光,记者看到了四个透明盒子,盒子底部铺了厚厚一层黑土,打开第1个盒子,可以看到里面有5只萤火虫。
“分别是2只雌虫、3只雄虫,都是前两天刚刚‘成年’,要开始繁衍后代的,这盒子就是专门为它们准备的‘婚房’。”说话间,秦毅打开了第2个盒子,指着黑土上一个个黄色小圆球说,“这就是萤火虫的卵,2位萤火虫母亲过两天产的卵就将转移到这间小小的‘保育间’孵化,需要大概一个月的时间才能孵化出幼虫。第3个盒子里的便是刚刚孵化不久的幼虫,最后1个盒子里的则是两只蛹。”
秦毅介绍,孵化之后,萤火虫就进入了幼虫阶段,在成长过中它们会经过5-8次蜕皮,然后化蛹,再出来便是浪漫飞舞的萤火虫成虫。
幼虫有点“凶”
三步吃蜗牛:“麻醉”、分解、“一饮而尽”
萤火虫成虫的寿命极短,野外成虫的寿命一般也就5至7天。萤火虫的“虫生”主要以幼虫的形式度过。因此,秦毅着重介绍了萤火虫幼虫。
比如:与几乎不吃东西的成虫相反,萤火虫幼虫是妥妥的肉食主义者。它们会捕杀蜗牛、蚯蚓或者螺贝类,且手段颇为残忍。
以蜗牛为例,秦毅介绍,幼虫会先通过上颚将分泌液注入蜗牛体内将其“麻醉”,并在体外将蜗牛消化分解,然后一饮而尽。“一只幼虫吃掉只蜗牛后能顶一个月。当然,它们也会集体作战,通常许多只幼虫共同分享一只蜗牛。水生萤火虫幼虫生活在水里,用鳃在呼吸,它们也会捕食水生蜗牛和其他软体动物。”
记者在现场,就目睹了好几场萤火虫幼虫“大战”蜗牛的场面,其中有几只幼虫还“中场休息”了几次。“因为‘麻醉’效果没那么快,它们要缠斗好几次呢。”秦毅笑着说。
他还介绍道,并非所有种类的萤火虫成虫都能发光,反而是所有的萤火虫幼虫都可以发光。对幼虫来说,发光不仅可以用来引诱小虫、寻找食物,还可以吓唬那些想要吃掉自己的天敌。
真菌便是萤火虫幼虫最大的天敌之一。它们会寄生在卵、幼虫和蛹上,吸取营养,导致幼虫死亡。“水生萤火虫幼虫最常见的真菌寄生虫是黑僵菌,它会使幼虫体表变黑,最终死亡。陆生萤火虫幼虫常见的寄生真菌则包括白僵菌、灰僵菌等。”秦毅介绍,他几乎每天都到养虫室报到,几十个透明盒子要挨个查看、清理,即使是节假日也不例外。
为啥要养虫子?
探索产业化,保护萤火虫
繁育不容易,为啥要坚持,还专门设置一个养虫室?省农科院昆虫资源化利用创新团队带头人、副研究员廖怀建道出了其中缘由。
萤火虫除观赏外,还具备其他价值。它是一种环境指示性生物,对于水污染和光污染尤其敏感。能看到萤火虫漫天飞舞,通常意味着周边有良好的生态环境,
萤火虫还具备一定的产业价值。比如,由于萤火虫幼虫可以取食蜗牛、蛞蝓等有害软体动物,因此可以作为天敌昆虫应用于生物防治。同时,可以在诸多传统农作物中植入萤火虫,让对环境要求苛刻的萤火虫监测和代言农产品的安全性和高品质。
“在八卦洲有个中药种植企业,我们就建立了合作,通过人工繁育萤火虫来防治有害软体动物,从而减少农药使用。”廖怀建介绍,另外,繁育的萤火虫不仅可以放归野外,增加种群数量;其繁育过程也具有科普展示价值。“让人们都了解萤火虫,热爱萤火虫,才能更科学更自觉地保护萤火虫,这才能真正地拯救萤火虫。”
经过多年深耕,省农科院昆虫资源化利用创新团队已在萤火虫成虫寿命延续及发光时长延长上取得突破。“普通萤火虫成虫一般寿命只有5至7天,我们可以将其延长到10至15天。”在廖怀建看来,只有极大地降低萤火虫养殖成本,探索出一条产业化道路,让企业尝到甜头,让人工养殖的而不是野外捕捉的萤火虫出现在广大民众面前,进而全面地科普萤火虫的知识,才能真正破解萤火虫保护的难题。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张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