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药+餐饮”,卷土重来。
这回,是夏日限定版“中药冰激凌”。近日,上海新开张的一家冰淇淋店,凭借中药草本口味走红,吸引顾客排长队购买,部分热门口味更是一度售罄。

有网友表示:“这不会是商家打的噱头吧,中医讲究的不应该是养生吗?怎么还中药冰淇淋了?”

也有网友说,“先有中药奶茶,后有中药冰淇淋,但是并不意味着和中药沾上边,就代表了养生,可能就是为了迎合现在年轻人想吃又怕不健康的问题,总之,有人卖又有人买就可以了,有的时候,开心快乐最重要。 ”
一份卖到38元的中药冰淇淋,你会想尝试吗?
“新中式草本”概念兴起
这次能火多久?
记者询问了该冰淇淋门店店员,对方表示的确会在冰淇淋里面放中药,并称这是一个新中式草本的概念,药食同源的结合。“比如说我们的野菊冰淇淋,会放野菊下去打发。”
他表示,比较多人会点的中药冰淇淋口味有薄荷西瓜霜、野菊开心果、烟熏乌梅、山楂佛手柑、川贝枇杷膏等。在价格方面,120克的冰淇淋售价38元,150克的冰淇淋售价45元。

对于为何会想到将冰淇淋与中药结合,对方表示,“现在的人对于饮食、想要调理自己身体比较重视,所以我们就想说它可以做个结合。”同时,对方提醒,“虽然我们有加一些草本的东西进去。可是如果说要达到像中药这样的一个功用,我觉得是没有的。”
搜索发现,该中药冰淇淋可加顶料,其中东北长白山人参每份12元,冬虫夏草每份18元。对此,对方表示会直接加一支人参或冬虫夏草在冰淇淋上。“人参绝对是可以直接吃的,冬虫夏草也会先泡过,煮开之后才会加在冰淇淋上。”然而对方称加顶料在冰淇淋上的顾客较少,他们担心会因此而串味。
茶饮、烘焙、雪糕、甜品……
“中药餐饮”业态越来越多
中药企业涉足食品餐饮行业,这已不是第一例。
越来越多的中医药企业开始涉足餐饮行业,而在这之前,咖啡店、奶茶店已经早早地打起了养生牌,将定位受众瞄准了“脆皮”年轻人。比如2021—2022年大火的人参“熬夜水”,就是由一家饮用水企业推出,在饮料里放了一整根人参,一瓶卖28元,有网店月销超过4000件。还有某连锁奶茶店,前几年就开始销售“刮油水”“人参熬夜水”“桃胶素颜水”,也是在奶茶中加入了药食同源的材料。


除了之前火过一轮的中药咖啡,各地还出现了“中药面包”“中药雪糕”“中药甜品”“中医药膳餐厅”……


几乎每个中国人都知道华佗、李时珍、张仲景,“食药同源”“应季而食”的中医药理念也深深影响了中国人的日常饮食。基于如此文化背景,再加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养生大军,近年来养生餐饮的热度持续不减。
但实际上,对于一些中药餐饮商家而言,中医、中药元素更多是一种营销手段,“中医+餐饮”的融合方式还浮于表面。
事实上,多数消费者也并不相信偶尔吃一次中药面包、喝一杯中药咖啡,就能达到养生的目的,对于年轻的消费者来说,“咖啡里泡枸杞”更多是一种“朋克养生”的态度——即便生活再苦再累,也要抽空照顾好自己的身体。

当创新形式大于实质,只是个“花架子”时,消费者会用行动投票。对于中药餐饮商家而言,想要利用好中药这一元素,恐怕不能只是简单粗暴地把中药加进产品中,而是要真正研发出让消费者愿意复购的、好吃的产品。
食品生产经营中添加中药材
涉及哪些规定及处罚依据?
食品生产经营中添加中药材,主要涉及以下规定:
《关于1998年全国保健食品市场整顿工作安排的通知》(卫监法发〔1998〕第9号)提到的14种新资源食品。
2002年,原卫生部发布的《卫生部关于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卫法监发〔2002〕51号)中规定的“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中的87种物品。
2014年,原卫生计生委发布的食药物质名单中,新增15种中药材物质:人参、山银花、芫荽、玫瑰花、松花粉、油松、粉葛、布渣叶、夏枯草、当归、山奈、西红花、草果、姜黄、荜茇,明确在限定使用范围和剂量内作为药食两用。
2019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关于当归等6种新增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公告》,将当归、山柰、西红花、草果、姜黄、荜茇纳入,仅作为香辛料和调味品。
2020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关于对党参等9种物质开展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管理试点工作的通知》。
综上,如果在食品中添加了食药物质外的中药材,或者其他中药饮片、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等药品,均可认定为在食品中非法添加药品成分,即违反《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八条规定,可按照《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二十三条进行处罚。
如此看来,面对早就开始做“朋克养生”的餐饮企业,传统的中医药企业能否后来居上、抢占赛道?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天使投资人、知名互联网专家郭涛认为,这个现象反映了年轻消费者对于中草药饮品和食品的接受度越来越高,也反映了中药养生市场的潜力和前景。一方面,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养生保健,而中药作为传统养生方式之一,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价值。另一方面,中药饮品和食品的研发和推广也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以适应不同人群的需求和口味。
综合自现代快报、第一财经日报、36氪、红餐网、市场监管半月沙龙、微博网友评论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编辑 姚沁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