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碧根果教授,今天,我为您揭开碧根果的‘奥秘’……”视频里,62岁的教授正激情满满地介绍着他的宝贝——碧根果。近日,他的视频“一毕业就有3年工作经验的应届生”登上微博热搜,这位网络走红的碧根果教授就是南京林业大学教授彭方仁。他说,这些年,他坚守初心,带着博士、硕士埋头种树,钻研碧根果,10多年来成功突破多项关键技术。而现在拍视频挑战新媒体,是为了让更多中国人吃上自己种的碧根果。
讲碧根果,一不小心成“网红”
“我对碧根果有感情,10多年来与其朝夕相处,觉得它好吃又营养,我们突破多项关键性种植技术,我就想着,应该让更多中国人吃上自己种的碧根果。我就尝试着在网络上讲课,没想到,一不小心成了‘网红教授’。”62岁的彭方仁对于自己的走红也很意外,现在大家都喊他“碧根果教授”。
南京林业大学薄壳山核桃试验基地里,绿意盎然,碧根果树旺盛生长。彭方仁教授正带着学生进行嫁接,教学生如何剪取接穗。“6月—9月是芽接的最好时节,我们要利用好这个时间段,进行不同品种的嫁接试验。”摸着碧根果的枝枝叶叶,被晒得黝黑的彭方仁难掩内心的喜爱。“碧根果是一个多用途的树种,果仁口感好,营养价值丰富,含对人体有益的各种氨基酸,富含维生素B1、B2等,还可以榨油。它的木材也很好,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胡桃木,可以做园林绿化……”说起碧根果的优点,彭方仁教授滔滔不绝,这个基地成立于2013年,占地230 亩,目前已经收集国内外100多个品种。
攻坚克难,打破“碧”垒
网红背后,更是对科学工作者那份坚守的敬佩。彭方仁教授团队攻坚克难,突破各种技术壁垒,10多年来,他们硕“果”累累。
为啥会研究碧根果?彭方仁教授告诉记者,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接触了碧根果,也就是薄壳山核桃。碧根果油耐贮藏,是上等的食用油,有助于保护心脏健康,更得到了美国心脏协会认可,被誉为“长寿果”,而我国的碧根果主要依赖于美国进口。这么好的果子能不能在国内种植?彭方仁认为,这个品种“大有可为”。可是,直接面临的两个问题是:我们不会嫁接,不会育苗。于是,他和团队多次飞往美国,学习薄壳山核桃的培育和种植技术。
越研究越“上头”,碧根果成为彭方仁教授的“心头肉”。2013年,他下定决心筹建薄壳山核桃试验基地。由于前期投入非常大,资金紧缺,他甚至将自己的房产抵押,用于贷款来建设基地。他说,因为热爱这个事业,即使家荡产也要干,对此他很感激家人给予他的支持。
“刚开始,真的都是难题。”说起刚开始那几年,彭方仁感慨万千。无数次的试验、无数个日日夜夜的守护和观察、无数次的失败,但他们内心有个坚定的信念,那就是“肯定可以”。“比如,嫁接难题。一开始,嫁接很难成功,后来发现,嫁接处有积液,我们行业称之为‘伤流’,导致嫁接伤口无法愈合。如何及时排积液?我们在嫁接的同时,顺便做一个导流沟,这样一来,嫁接成功率立马提高到80%以上。”彭方仁说,现在说起来很简单,实际上是无数次失败且坚持后的“恍然大悟”。
种苗培育需要2 年,嫁接又需要1 年,一棵种苗从种到成苗至少需要3 年的时间,这是极考验人的耐力与毅力的。“你看,我们的碧根果品种家族不断壮大,现在已经有100多种,这些苗真的是我们的心血。”彭方仁教授说。
记者获悉,这10多年来,团队广泛收集薄壳山核桃种质资源,选育出优质高效良种,填补了国内的品种空白。基地共收集国内外薄壳山核桃种质资源183份,建立了首个“江苏省薄壳山核桃种质资源库”。他们突破嫁接技术难题,形成良种扩繁技术体系,实现了育苗方式的变革。他们研发出以品种配置和植物营养调控为核心的关键技术,形成高效栽培技术体系,实现了早实丰产。
终其一生,让中国人吃上国产碧根果
如今,基地“小有成就”,成功突破多项关键技术,还带出40多位硕博生。目前基地年培育薄壳山核桃优良品种嫁接苗10 万株,逐步形成了规模化生产。优良品种越来越多,苗木质量越来越高,也得到越来越多果农的认可。
南京林业大学薄壳山核桃课题组已经与多家高校、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目前合作单位已有30多家,薄壳山核桃推广种植区域已遍布长江中下游地区,大大加快了我国薄壳山核桃产业的发展进程。成果在江苏及安徽、浙江等省份推广,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我的研究生,一入学就会到基地实践,待到毕业也相当于有了3年工作经验。”如今,彭方仁教授仍然时常在基地中紧张地忙碌着,边带学生边做科研,现在,他还多了一项事务——拍视频科普碧根果的相关知识,分享种植技术。他认为,薄壳山核桃作为特色经济林产业发展中的木本油料树种,其未来发展前景愈来愈广阔。他说,他会为助力乡村振兴、农户增收多添“法宝”而努力,力争“让更多的中国人吃上自己种植的碧根果”。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李花
通讯员 尹申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