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话题#突然发现自己偷感很重#
登上热榜


刚把i人和e人的区别
掰扯清楚

浓人和淡人的意思
还在消化理解中
不太冲浪的小伙伴可能会问:
“偷感”究竟是种什么感?
“偷感”是负面心理吗?
成为热梗的“偷感”,
又折射出怎样的社会情绪?
“偷感”形容人默默做事不愿引起他人关注,在公共场合可能感到拘谨和尴尬,在他人注视下,自己的行为会变得扭捏和畏缩。
“偷感很重”的人对自己的行为方式有比较强的“内在安全感”需求,不希望太多曝光于人前,如偷偷减肥不告诉任何人,公众场合想偷偷自拍等。

所以,“偷感”是贬义词吗?不!
不同于“偷”赋予它的贬义色彩,“偷感人”并非是做了坏事才偷偷摸摸、鬼鬼祟祟,更不是小偷的意思!他们只是出于社恐、害羞、内向等原因想在人群中做个小透明。
“偷感”
表现在我们社交日常的方方面面
快来看看下面
带有“偷感”的日常瞬间
你有没有中招呢?
“偷感”行为大赏
“偷感人”学习
“偷感人”
在宿舍、在教室、在图书馆
根本学不进去
学习必须找一个没有人会注意到的地方
担心在他人面前
留下一种“努力很卷”的形象
但是最后被成绩打脸

期末考试前每当同学问起
总是含糊其辞说自己根本没有复习
常常因为找不到理想的学习地点
导致效率低下
更加崩溃
“偷感人”减肥
减肥的念头根本不敢说出口
就害怕会被人问:
“你在减肥吗”“你不减肥了吗”
担心立起来“减肥人设”
会被人阴阳
害怕被发现正在减肥
甚至会吃的比较多
只有偷偷摸摸的时候才会少吃一点
但大多时候
又给嘴馋偷吃制造了契机
像个“小丑”
“偷感人”购物
进到店铺
最害怕的就是导购员的“热情”
与生俱来的“偷感”导致
去一些“比较高级”或“潮”的地方
会表现得双手无处安放、眼光无处着落
不像是要来买东西
倒像是来偷东西的
真的感觉有一天会被保安怀疑
放心
我们只是“偷感”比较重
但是道德心还是很强的
在当今时代的语境中,"偷感"隐藏着人们社交关系中的“不安全感”、“不确定性”,想要规避周围人过多的接触,逃离被审视的不安感。"偷感"流行背后,反映出人们在独处与社交关系中的微妙之处。

也让我们发现,当代用户的生活、情感、社交等方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有个性有态度,想偷偷卷死大家,既告诉自己要有钝感力,又保持着敏感度,是「p人」也要当「j人」。看似矛盾的心理,却是当代用户渴望被接纳和理解的呼喊。拥有幽默感的自嘲背后,是人们正视了自己的情绪需求。
国家卫健委心理治疗师、高级心理教师曹大刚表示,“偷感”一词带有一定的戏谑成分,有人是主动表达,希望能够“闷声干大事”,有些人则是被动接受。“偷感人”常通过网络获取大量信息后,感到自己或是外在形象、或是信息储备不如别人,从而做事畏畏缩缩,不敢大大方方地努力。自嘲为“偷感人”是他们给自己的保护色,当然,也有不少人二者兼有。
其实,勇敢表达自己有“偷感”不是一件坏事,但是千万不要让“偷感”偷走了自信。当发现自己被“偷感”挟持,怀疑自我时,有几个简单的方法可以减少这种不适。
摆脱“偷感”的第一步是“想的少一点,做的多一点”。要知道想多了都是问题,做多了都是答案。
别总放大别人的优点。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不要轻易妄自菲薄。如果一时想不到自己的闪光点,可找亲近的人来说说他们眼中自己的优点,以此来强化信心。
转移注意力,不自信时想想自己过往成功的经历。如果当下太过羞愧难当,不愿面对事实,可用“长、短、短”的频率深呼吸,以此重复几次便可平复心情。
避开自证陷阱。“偷感人”往往都很敏感,怕被误解,又急于解释自己。所以,不要做一个轻易解释和道歉的人,陷入自证陷阱往往会使事情越描越黑。
生活里其实没有那么多的旁观者
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的主角
无论是“偷感人”还是“显眼包”
都应该坚定个人的信念
做好自己的事情
活出人生的精彩
综合自浙江宣传、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中国日报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编辑 谷文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