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之花盛开,跟着《拉贝日记》重走南京安全区

紫金山新闻
2024-03-30 23:23
+关注

1938年2月,拉贝先生离开南京,从此再未回来,但人们依然记得拉贝先生的牵挂。3月29日,“行走读书·跟着《拉贝日记》重走南京安全区”在拉贝故居拉开序幕,用行走与读书,向这个春天、向和平致意。行走路线从拉贝故居到南京鼓楼医院,再到位于南京大学鼓楼校区里的赛珍珠故居、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五台山丛葬地。

拉贝先生塑像前摆放了所有版本的《拉贝日记》拉贝先生塑像前摆放了所有版本的《拉贝日记》

走进拉贝故居,就无法忽视屋檐下那一抹紫色——那是紫金草的颜色,春天一到,它们便如约盛开,成为生命力的象征。本次“行走读书·跟着《拉贝日记》重走南京安全区”活动,即以春天和平之花盛开为契机,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南京大学拉贝与国际安全区纪念馆、南京大学拉贝日记与和平城市学生团队主办。南京大学拉贝与国际安全区纪念馆副馆长牛力在活动启动仪式上介绍道:“本次活动在这里启动,特别是拉贝纪念馆和赛珍珠纪念馆第一次同时作为和平徒步的打卡点很有意义。”

1937年冬,侵华日军占领南京,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11月下旬,留守南京的国际友人成立了“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德国商人约翰·拉贝被推选为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拉贝先生在这个小院里,不仅保护了600多名中国难民,而且每天以战时日记的形式,写下了震惊中外的《拉贝日记》,日后这部日记成为日军南京大屠杀的铁证。

拉贝故居拉贝故居

在拉贝故居,很多人的第一感受是原来那个书中容纳了600多位难民的小院子其实并不大,而那个著名的“英雄地窖”——帮助难民们躲避了无数空袭的防空洞,其实十分简单,可就是这个简单的防空洞,当年可是被塞满了人。拉贝在日记中写道:“我们共有30个人,坐在那里就像罐头里的沙丁鱼一般。”

在赛珍珠故居,读者刘女士说:“我以前在南大上学,一直知道赛珍珠故居,但我从来不知道这个地方和南京安全区有关。”其实,赛珍珠故居就是《拉贝日记》中屡次提到的“平仓巷3号”。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期间,赛珍珠故居所在地是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智囊”所在地,委员会的成立大会就是在那里召开的,也正是在这次大会上,拉贝被推选为国际委员会主席。

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五台山丛葬地,行走参与成员手持白菊花,轮流向遇难同胞献花致哀。朱先生一路跟随走完了活动全程,他感慨道:“这次跟着你们了解了历史,我就住在附近,这处丛葬地我都不知道。”

“在86年前的那一天,我外婆一下子就从幸福的九口之家,只剩下她和她的妹妹。”南京大屠杀的亲历者和幸存者夏淑琴的外孙女夏媛女士在活动现场分享了她的感受,“我希望现在的学生们,一定要铭记历史,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五台山丛葬地,行走参与者手持白菊花向遇难同胞献花致哀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五台山丛葬地,行走参与者手持白菊花向遇难同胞献花致哀

南京大学德语系研究生张焱阳是本次行走活动的全程“解说”。他是南京大学拉贝日记与和平城市学生团队的一员,团队成员曾带着《拉贝日记》,沿着拉贝先生的足迹,寻访了许多日记中提到的人物和地点。张焱阳说:“我们要用今天的、我们能够做到的方式,为守护和平与正义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活动现场,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所有版本的《拉贝日记》悉数展出,包括1997年初版、2009年修订版、2017年影印本、2023年青少版、2024年全译本。它们被呈放在拉贝先生的雕塑前,引来不少读者驻足翻阅。“我是老南京人,长辈以前就受惠于安全区,小时候就听他们说过。”报名参加此次行走活动的卞先生说,“我这次就希望能通过行走和专业讲解多了解一点有关拉贝的人和事。”

据了解,由于参与读者以青少年居多,江苏人民出版社特意采用了集章打卡的形式,所设计图章图案元素均来自《拉贝日记》,包括拉贝自己画的乌鸦、拉贝的签名等,在集章的同时,出版社工作人员也会向读者讲解印章的含义。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王峰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打开紫金山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