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览金陵│当南京的博物馆遇上科技感buff……

紫金山新闻
2024-03-12 11:03

曾经,博物馆是个让人觉得很“素”的地方。

印象里,似乎只有“老学究”和搞学问的人才会去,即使普通人偶尔去逛逛,也只是为了拍照和发圈。但这几年,加挂了科技、新潮、呆萌甚至还有一点俏皮的它,却逐渐成为了城市里的热门之地,“博物馆热”悄悄流行。

先来看看

当南京的博物馆遇上这些科技感buff

“解锁”的这些玩法

有你心动的吗

↓↓↓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博物馆加快与“数字化”的牵手,展示形式逐渐变得丰富化、生动化,愈加符合现代人们对于博物馆的审美与体验。一起来看看,南京是如何用科技感,为博物馆上buff的!

AR、VR等技术加持

让历史文物会“说话”

利用建模、动画和虚拟现实技术,南京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实现了随时将古老的文物呈现于现实场景下进行互动的效果,让文物从此多了一种贴近生活的展现形式。

南京博物院为助力更多文物“活起来”,特推出了全新的三维体验设备,为公众提供鲜活、丰富、多元的深度沉浸式观展体验。现在,观众不仅可以到展馆现场体验,还可以点击屏幕,感受指尖上的三维文物。

曾经亮相过央视《国家宝藏》的大报恩寺塔琉璃拱门、七宝鎏金阿育王塔等珍贵文物,在大报恩寺遗址全真互联元宇宙博物馆里,则可以“纤毫毕现”地进行观赏。琉璃拱门上的神兽栩栩如生,七宝鎏金阿育王塔上镶嵌的水晶、玛瑙等熠熠生辉,让人震撼不已。

南京云锦博物馆另辟蹊径,联合手游打造的云锦汉服皮肤,将古老的手工技艺与现代数字化的潮流结合,将云锦的美用数字化语言呈现给新一代年轻人、被广大年轻人所接受,该手游辐射亚洲及欧美,影响全球超3亿玩家。

从将现实中的藏品进行扫描、建模上传,到实现数字化博物馆的全真互联,南京这些博物馆让观众们从简单地看文物,变成主动去探索文物、了解文物,文物与公众“对话”的内容形式更加丰富多样、生动有趣。

“影视级”的炫酷导览

让观展体验沉浸感十足

博物馆的数字化升级,为观众了解文博知识架起了一座桥梁。南京不少博物馆积极运用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思维策划展览,观众可通过互动式与沉浸式体验,在生动的数字展品中开启“漫游”之旅,直观深入地感知文物背后的历史与内涵。

德基艺术博物馆的“金陵图数字艺术展”,以《金陵图》为蓝本,将新锐科技引入经典文物数字化中,让观众得以在尖端科技赋能传统文物的加持下,一览千年古都的崭新面貌。让“活起来”的文物,“诉说”源远流长的南京历史与金陵文脉。

忽明忽暗的如梦天灯下,走入110米的“金陵图动态长卷”,穿越恬淡乡野,一览繁华街市,听城中人畅聊民风民趣,看满屏烟花在上空肆意绽放。与画中人亲密互动中体验大宋生活百态,于市井烟火间看尽金陵无限繁华,在山水城林中感受古都南京的千古文化脉搏。

南京古生物博物馆则通过生物环境模拟,让观者在自然环境中更直观地观察到活体昆虫和动植物生存状态。与蝴蝶、蜻蜓以及小狐狸“击掌”……它们会随着观者的节奏飞舞、走动,带来极强的沉浸感。

六朝博物馆策划的“公元前202——汉风美学沉浸式艺术展”特展,整个展览将汉画、漆器、瓦当、汉隶等多个汉代文化元素,以新媒体艺术形式呈现,为观众营造沉浸式观展体验,遇见别样的“汉风美学”,吸引了无数年轻人去打卡。

最深能“下到”地下440米,与矿石来个亲密接触;在熊熊燃烧的“高炉”,又可“体验”1500℃的高温……在独特的梅钢钢铁博物馆,通过声光画的多重观感,让游客沉浸式体验一块普通的矿石是如何变成有价值、高性能的钢铁产品。

在技术的加持下,南京的许多博物馆选择通过多元的数字化手段重新演绎展览,让游览体验充满惊喜,提升展示空间的趣味性。比起传统的静态展陈语音导览模式,移步换景、视觉效果逼真的影视级导览呈现方式,逐渐成为主流。

精细的博物馆服务体系

让数字化资源进一步整合

文博+科技的深远意义之一,是让博物馆的收藏、展示和传播发挥出更大合力。

文物保存环境是否理想?博物馆里的客流分布密度如何?是否有潜在风险?通过大数据平台的支撑,这些问题都可以得到解答。

在南京博物院的数据可视化平台上,通过物联网、生物特征识别、大数据等前沿技术,紧扣场馆运营数据需求,观众行为的关键性数据指标清晰可见。

数字化技术,不仅给博物馆传统工作提供了一种新工具,大大提高了相关工作的效率,同时也是对传统工作模式的优化提升甚至重构再造。

人们的认知正在发生改变,公众走入博物馆的目的,正逐渐从看“宝”变为体验文化、获取知识。如此多的数字化技术及其产品,有利于博物馆既作为公共文化服务单位,又成为良好的旅游目的地。

未来,相信南京的博物馆将继续做好数字化建设,用好用足技术优势,更好地满足公众文化需求,成为更具吸引力的文化空间。

综合自人民日报、江苏文脉、南京博物院、南京文化产业协会、秦淮发布、南京文旅、瞭望东方周刊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编辑 姚沁玥

部分图源: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董家训 冯芃

制图:潘意超

打开紫金山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