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在认真听取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中车首席技能专家孙景南的发言后,习近平总书记赞许,“大国工匠是我们中华民族大厦的基石、栋梁。”
在发言中,孙景南谈到自己对大国工匠的理解:“‘匠’字就是在专业领域中对自己‘斤斤计较’一点,历经磨砺方能实现突破。”
30多年来,正是凭着这股“斤斤计较”的劲头,孙景南从一名学徒逐渐成长为中国中车公司著名技能专家。
在南京,有一大批像孙景南一样默默耕耘的工匠。他们以精湛的技艺、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为这座城市的繁荣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目前,我市共有2位“大国工匠年度人物”提名人选、2位长三角大工匠、10位江苏大工匠、131位江苏工匠、70位南京工匠。
这些人缘何能获此殊荣?南京的工匠究竟是如何炼成的呢?日前,紫君(紫金山观察微信号:njzjsgc)走近他们。
由工变匠
以工匠精神不断创新
从纯手工到半自动、全自动……技术在变,初心不改,“南京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南京工匠”邓浩一直在钻研学习的路上。而他所擅长的眼镜手工整形校配技术和“蒙眼盲调”镜架的技能,至今没有设备可以替代,在业内仍是一个“传奇”。

邓浩所从事的是眼镜定配环节工作,一方面要掌握眼镜产品性能和迭代情况,另一方面要有过硬的装配技术和与消费者沟通的耐心。
邓浩17岁开始学习眼镜定配。他告诉紫君,刚开始学眼镜定配时,大多工艺靠手工,那时机器用得不多。“起初觉得手艺活辛苦又枯燥。每天睁眼就是做眼镜,一直做到睡觉。”而且做眼镜需要站着操作,那时一天要站12个小时。
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越做越多,也越做越好。“看着镜片、螺丝、镜架一个个零部件在我手中变成一副副眼镜,仿佛是一个个新生命的诞生,我觉得有了乐趣。”邓浩说,那时每天什么都不想,就想着把每一副眼镜做到最好。现在想来,也许这就是所谓的匠心,不惧枯燥和漫长,日复一日专注一件事、日积月累沉淀技能。
爱这一行,沉醉于这一行。邓浩把一个“小”工种做成了“大”工匠。
工匠精神不仅是一种技艺的传承,更在于他不断追求创新的思想。这种精神,在南京的工匠们身上得到了生动的体现。
“江苏大工匠”、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南京供电分公司高级技师陈昊是名“80后”电力检修人,2005年参加工作,长期扎根于平凡的基层检修岗位。他每天的工作就是和现场的设备打交道,尤其是断路器。
一直以来,断路器的故障诊断与处理只能通过停电检修方式进行,不能及时掌握断路器故障信息。这个现场生产中遇到的问题一直萦绕在陈昊的心头。

2013年,陈昊参加单位体检做心电图检查,当探头绑在身上的一瞬间,忽然萌生出一个念头:借鉴心电图原理,通过传感器来实时监测断路器的故障信号,再将故障信号与“典型故障库”进行对比,以此及时判断断路器的故障信息。一个创意就此诞生了。
陈昊带领团队创新提出了“双重主成分信号处理方法”“电场强度U型复合判据”“对时优化复合差流判据”“断路器多时间尺度整体健康度评估方法”等技术方法,攻克了断路器机械故障监测、外绝缘故障监测、回路故障监测、断路器状态评估等难题。
从设想到落地,陈昊带领创新团队坚持推进10年有余。该项目成果自试点应用以来,优化了高压断路器检修调试工作,有效减少变电站内临时停电次数与停电时长,显著提升了地区电网的供电可靠性。
以一带百
用活工作室开出“繁花”
在南京熊猫汉达科技有限公司,装配钳工傅祥是同事们公认的“忙人”和“能人”,“有问题找傅祥大师”成了很多人的口头禅。
今年初,傅祥凭借精湛的技能和出色的业绩,成为江苏省首批12位首席技师之一,并获评“江苏大工匠”。
走进“傅祥技能大师工作室”,便能看到他装配的系列产品和荣获的重要奖项。自成立以来,他带领团队负责了12款型号机载天线装配工艺卡片的制作与爆款图的绘编,为公司创造经济效益500余万元。同时,他积极发挥传帮带作用,为公司培养高级技师5名、技师6名,曾带领中电熊猫代表队参加中国技能大赛、中国电子职业技能竞赛装配钳工比赛,并包揽前三。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发展和创新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创造,我希望能够带动身边的人发扬敢于创新、勇于拼搏的精神。”傅祥介绍,汇流环是船载卫星天线上的重要组成部件,长期依赖进口,经常会受到供应周期的牵制,严重影响企业科研生产任务。为了打破这一瓶颈,他和团队成员在3个月内经历了十几次失败,最终研制出一种新型汇流环,满足了产品的各项性能指标要求,当年就为公司节约成本200多万元,且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打破了国外产品的垄断。
以职工个人名字命名的工作室,作为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培育工匠、技师的平台和载体,一直肩负着培育高素质技术人才、能工巧匠的重要任务和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使命。
也正因如此,一花引来万花开。
“南京工匠”,长安马自达发动机有限公司高级技师、设备维护工程师李军,也有属于自己的劳模创新(技能大师)工作室。

这些年,在人才培养方面,李军始终秉持“培养人才、锻炼人才,最终让人才助力生产”的想法,不断强化培训、研修、道场训练,同时业余时间带领工作室成员参加外部大赛,以赛提技,学以反哺,最终提升公司维修团队的整体水平。
在2020年江宁区职工技能大赛工业控制项目竞赛上,CME维修工李卫峰在李军的培训和指导下,获得大赛第三名的优异成绩,还荣获“江宁区技术能手”称号;2020年长三角二十城电工跨区域闯关邀请赛中,长期接受李军工作室技能培训的李卫峰从66名各市选派的精英选手中杀出重围,获得个人三等奖,他也是南京参赛选手中唯一的获奖选手。此外,由李军作为技术指导兼领队,李卫峰与菲尼克斯两名选手组成的南京市代表队也从本次22支参赛队伍中突围,一举拿下团体二等奖。
李军说,今天的产业工人离不开科技创新,他愿意在这条路上一直钻研下去。同时依托自身的技术优势,在培养技能型人才上做好“传帮带”,发力推动产业工人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工人由工人变成能工巧匠,最大程度释放大家的创新创造动能。
南京举措
建工匠学院培育人才
职业教育是技能人才的摇篮,也是大国工匠的摇篮。
随着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实施,我国职业教育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各种产教融合的新模式也在不断探索中。今年初,中华全国总工会印发试行办法,提出计划每年培育200名左右大国工匠。
南京是实体经济大市、产业工人集聚大市,在加强职业教育、技能培训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去年底,市总工会与金陵科技学院、南京城市职业学院(南京开放大学)、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等3所高校,共同打造的首批3家南京工匠学院授牌成立,目的就是打造产业工人技能素质提升、技术创新基地,培育南京经济发展亟需的高技能人才。
南京工匠学院将总院设在南京市职工技术协作中心(南京市产业工人创新发展中心)的同时,充分吸纳职业院校作为分院、企业实训基地、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职工创新工作室等作为教学点,搭建“工匠学院+分院+教学点”的组织架构,打造“一学院多平台”的培训格局,统筹市域内职业院校的优质师资力量,充分发挥企业在人才、技术、实操等方面的资源优势,聚合工匠人才、劳动模范等高技能人才队伍,提供教学、实训、科研、保障基地,实现“产教研”一体化。

与此同时,南京工匠学院还对新入职职工开展岗前培训、对在职职工开展技能提升培训,并在服务企业技术攻关、承办劳动和技能竞赛发挥作用,致力于培养一批服务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育高技能人才,为实现我市产业强市“头号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就在今年3月初,南京工匠学院春季第一课暨“南京工匠走进金科院”活动在金陵科技学院举行。现场,市总工会与首批3家南京工匠学院签署了《南京工匠学院战略合作协议》,充分利用优势职业教育资源,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在思想引领、阵地建设、人才培育、技能认定、师资资源、技能竞赛、科技创新等七个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共建南京工匠学院,助力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通过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南京的工匠们得以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这种素质提升,不仅有助于他们在工作中更好地发挥匠心之力,也为他们的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千工易寻,一技难求。
市总工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将锚定产业强市建设,培育创新力量,积极推进南京工匠学院创建工作,携手打造职工技能提升、技术创新、工匠人才培育的新平台。
紫金山观察记者 余梦迪(通讯员 宁工萱 对本文亦有贡献)
受访者供图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编辑 付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