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观察 | “老厂子”,这样焕发新质生产力

紫金山新闻
2024-03-19 17:09
+关注

南京市2024年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项目名单近日正式发布,南京工艺装备制造股份有限公司的“滚动功能部件国产化关键高端制造装备产业化应用”项目位列其中。

南京工艺前身原为南京市劳动工人技术学校,始建于1952年。历经72年发展,目前已成为我国规模最大的滚动功能部件研发制造基地,制造的产品广泛应用于高档数控机床、人工智能、3C自动化、国防军工等领域,并为新型能源、轨道交通、电子信息等提供配套,加入全球顶级机床制造商的产业链。这家企业为何能够勇立潮头不显“疲态”?记者走进南京工艺,看“老厂子”如何焕发新质生产力。

科技创新是“制胜法宝”

什么是滚动功能部件?“机床被称为‘工业母机’,是制造业的根基。如果说数控机床(数字控制机床)长出了‘智慧大脑’,那它需要更加强健和灵活的‘骨骼系统’来负载和传动。”南京工艺副总经理曹泽云向记者介绍,以滚珠丝杠和滚动直线导轨为代表的滚动功能部件,就是数控机床的核心部件。目前,南京工艺能批量生产微米级定位精度的滚珠丝杠、滚动导轨,为高速、高精中高档数控机床大批量配套,推进国产滚动功能部件提档升级。

记者走进企业的滚动功能部件产品全性能实验室,看到工程师正在进行对比实验。一根头发的直径约为0.06毫米,在此基础上再小十分之一,就是南京工艺的工人们每天接触的“微米世界”。高精密制造,就是要每一次都精准到达微米级定位,而室内温度、湿度变化,都会影响到滚珠丝杠的精确运动。因此,从一个滚动功能部件的高精密、高效率、高寿命程度,可以窥见一个国家的工业水平。

“此前,滚动功能部件的生产技术落后,处处受制于人。”南京工艺董事长、总经理、总工程师汪爱清深知“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于是她下定决心要搞科技创新,因为只有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获取关键核心技术,才能做强自主品牌,厂子有未来,国家更安全。

很快,乘着“智改数转”的东风,南京工艺承担了一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储备了一批技术,做到了敢于放眼全球对标找差,顺利打开高端市场。汪爱清向记者介绍,中国航天员太空出舱的机械臂、北斗卫星中都有来自南京工艺的定制丝杠、导轨。用科技创新这一“制胜法宝”,南京工艺在定位精度、重复定位精度、刚性、噪音、温升等性能方面获得大幅度提升,领先国内同行,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功替代进口,连续10年国内同行排名第一,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华丽蜕变。

汪爱清表示,下一步,南京工艺将聚焦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产业发展方向,坚定“智改、数转、网联”转型升级方向,以智能制造单元为核心,以数字信息系统为基础、以工业物联网为支撑,推动“滚动功能部件国产化关键高端制造装备产业化应用项目”建设,全力打造智能装备和生产过程实时管控的智能制造示范工厂。

全能人才是“中流砥柱”

3月6日,南京工艺第11期技师班正式开课。到了下班时间,有的工人们不等换下工作服,就走出车间,走进教室。记者看到,这一双双灵巧的双手不仅能够在“微米世界”运动自如,也能在专业知识的海洋里撷取精华。来学习的工人们几乎有一个共识,养成多面手,工作没烦忧。

“公司前身是技术学校,算是把学校办成企业,现在又将‘学校’搬进企业!”南京工艺党委办公室主任王帆向记者介绍,重视技师建设与培养是由来已久的企业文化,而企业的另一个传统是人才晋升双通道。记者了解到,工人无论身处技术岗还是研发岗,只要有能力就有晋升的机会。

李家喜二十几年前是一名普通的技工,他日常喜欢潜心学习钻研技术,因此熟练掌握了多种数控加工设备的操作技能,在工作岗位上渐渐“崭露头角”,现已成为南京市劳动模范,南京工艺的首席技师。

2009年,获得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支持,南京工艺的能工巧匠纷纷投入研发大军。李家喜主动承担多项高难度新产品的攻关项目,带领技师团队完成多项创新项目,解决生产技术难题,使螺母工段生产效率提高20%,生产成本降低10%,为公司产品迈向高端市场作出了突出贡献。

此外公司实施科技攻关“挂牌揭榜”制,王帆向记者介绍,自实施以来,南京工装已累计兑现发放“榜金”165万元,单人最高奖励近10万元。截至目前,已有105项科技难题实现突破,其中4项已申报专利。部分新产品的成功应用预计新增产值2160万元。

汪爱清说,南京工艺要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平台为依托,深化科技项目攻关,围绕热点市场和前瞻领域,开发对标国际一流的新产品。未来将以创建国家企业技术中心为目标,引进高层次人才,建立外聘专家队伍,培养高技能人才,加大创新投入,提升检测试验水平,促进产业升级。

授权赋能是“源头活水”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南京工艺由南京新工集团控股,为助力南京工艺的科技创新之路,新工集团打破原有管理模式,对南京工艺实行以三年为一个周期的单列管理新模式,并授权公司自主决策净资产10%范围内的投资事项等10项职权,激发了企业运营活力和效率。

此外,新工集团瞄准创新策源、“卡脖子”技术等方向强力攻关,成立创新委员会,设立总规模1亿元的创新激励基金;设立重大科技项目“挂牌揭榜”、研发投入视同考核利润、科技人员业务分成与奖励等机制;保持研发投入年均增长30%的增速等。

授权赋能,激发活力。南京工艺不断以市场化改革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着力突破国产核心零部件“卡脖子”技术难题。2022年10月被工信部授予“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2020年起连续两次入选国务院国资委“科改示范企业”名单并获评优秀等级。

今年全国两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汪爱清深受鼓舞,她表示,作为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南京工艺将坚持以“科改行动”专项改革精神为指引,着力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推进关键零部件国产化替代,实现核心产品自主可控,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新工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雪根表示,今年新工集团将实施“科创与产业双促双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具体举措,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继续加大研发投入,继续落实好“4+6”科技创新体系,利用“双百企业”改革契机,推进集团及所属企业各项改革工作,让科技创新、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体制机制更顺,让更多的容错纠错机制进一步落地,让企业敢做创新、敢投一些特征鲜明、前景良好的项目。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周容璇

打开紫金山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