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校长到任后抓的第一件大事,是吃饭这种“小事”,力促学校食堂泔水减重80%多;名校落地乡村后,班上品学兼优的学生期终可不参加考试,腾出时间增广见闻、了解优秀传统文化……
乡村要振兴,教育必先行。当前,我国把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的一项重大民生工程来抓。但“城挤乡空”发展困境下,怎样才能让优质教育资源“流动”起来?
以名校下乡为“关键一子”,激活本地教育振兴是涉农区县溧水区的探索实践。记者近日从溧水区教育局获悉,当地自首批引进城区优质学校资源以来,从办学理念到育人路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该区139所中小幼学校被激活,纷纷从自身出发,提炼办学特色和方法,以更好发展势头与名校齐头并进。
养成光盘好习惯,比多考几分更重要
2月18日,节后首个工作日,尽管学校还未开学,距主城50公里外的金陵中学溧水分校校长王敬怀已坐到办公室,盘算起新学期的教学计划来。“上学期,学校立德树人重要项目之一——食堂泔水减重行动取得明显成效。这学期我们还将继续。”
金陵中学溧水分校于2017年建立,是溧水首批引进的三所名校之一。随后,当地又陆续引入五老村小学等名校,截至目前已达16所。
王敬怀原为金陵中学河西分校副校长,2023年来到溧水。上学期,他偶然发现食堂每天泔水量巨大,一顿午饭各班级泔水桶重量约25公斤。“现在的孩子没挨过饿,不知粮食珍贵!”王敬怀心痛地说。于是,从次日起,他每天中午总要到食堂绕一绕,同时每天将各班级泔水量以“红黑榜”形式公布出来,倡导光盘新风。很快,食堂泔水较此前减少一半有余。
但王敬怀还不满意,他私下跟老师、学生交流,为啥大家不能光盘?原来是食堂提供的定量饭菜有饭量小的同学吃不完。于是,他又鼓励同班同学自发组成小分队共同进食,吃不完和不够吃的同学间相互调剂。如今各班级泔水桶重量只有两三公斤,一般为鸡骨、鱼刺等食物残渣,较之前减重80%有余。
“勤俭节约与爱惜粮食自古以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这不仅是习惯的养成,更是价值观的塑造。”王敬怀说,“学校要把它作为大事来抓,这比学生多考几分更重要!”
期终可免试,让孩子学会自己管自己
名校不仅为当地带来教育理念之变,还带来育人路径之变。
1月18日是游府西街小学溧水分校举办期终考试的日子,学校四五六年级共70多名孩子不但不用坐在教室里考试,还在校长柳世清带领下,来到当地团山社区参加腊八节系列活动,通过剪窗花、绘灯笼、捏小龙、送八宝粥等民俗活动了解传统文化。
他们为啥不用参加考试?原来,自游小溧水分校成立以来,该校便创新实施了“免试生”制度,即学校坚持对学生实施全面客观的评价,关注过程性评价,对平时表现优异、学习成绩过硬的学生,实行期终考试免考试制度,并在期终考试当天,由学校组织免试生开展参观、实践等活动,充分肯定他们平时的优秀。
当天免考并参加研学的六年级(7)班李雨泽告诉记者,考试只是学校和老师了解学生掌握多少知识的手段,不是目的,更应看重平时学习的过程。而且,学习是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即便不考试,他也会认真学习。
“以人的发展为中心”、提倡儿童自主管理,是百年游小特色育人路径之一,游小溧水分校继承并发扬了这一特色办学办法。在此基础上,该校还设置了每周三“自主作业日”活动,即每到周三,孩子可自己自主作业,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全新办学理念和育人路径使各名校分校在溧水大受欢迎。以游小溧水分校为例,该校原计划开办8轨48个班级,如今已有74个班级,远超当初设计规划。
名校热了,本地学校自立自强共奋进
名校热激起了本地学校自立自强、提质增优的内生动力。
溧水区实验小学在校长徐陆生带领下主动求变。2020年,学校从提高教学质量关键一环——提升师资队伍水平入手,搭建“高平教师论坛”等三大平台,帮助青年教师研创、开设更具吸引力的“金课”,从而更全面育人。如“高平教师论坛”,它以老带新形式,加速青年教师成长。
“一开始,少数老师觉得‘折腾’,但很快大家看到了成效。在新课程支撑下,学校开设218个校级社团,孩子们的天赋得到培养和加强,近年来频频在省市级竞赛上露脸!”徐陆生介绍,近日举办的2024年江苏省国际象棋等级赛,该校蒋奕同学夺得五级组冠军。
溧水区柘塘初级中学则在变局中顺势而为。2023年秋,学校51名新生中本地生仅3人,其余均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这些学生不但学习基础、习惯与本地相距甚远,且大部分家长因流水线作业繁忙夜班居多,家庭教育和管理出现真空。面对新挑战,学校启动初寄宿制,让有需要的学生吃住学在学校,用加倍关爱陪伴他们健康成长。经过一学期寄宿学习,孩子们生活和学习能力进步明显。
“相比城市,农村学校如今硬件不缺,只在师资等软实力上还有不足,但也非一日之功。”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名校下乡通过以强带弱打破校际间壁垒、盘活城乡资源,是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有力举措。目前,全市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覆盖率达70.36%,溧水是其中典型。
春节前,溧水再与南京市力学小学、南京市市级机关幼儿园签订合作协议,同时提出,今后该区新建校将全部采取“区外名校、名园+新学校”办学模式。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王怀艳 钱红艳
通讯员 周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