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在哪里?它附身于各式各样的历史文物中,记录于卷帙浩繁的历史典籍里,根植于深入血脉的民族记忆中。
甲辰龙年就要到了。连日来,南京玄武外国语学校附属小学(以下简称“玄外附小”)星梦童缘雏鹰假日小队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金陵寻龙计划”,他们来到博物馆、图书馆,走到大街小巷,寻找地名、文物和典籍里的中国龙,身临其境感受龙文化,欢欢喜喜过大年。
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是中华文明的信仰图腾,炎黄子孙都是“龙的传人”。今年六年级的小学生大部分都属“龙”,星梦童缘小队的队员们对于龙有着特别的喜爱。
龙腾盛世、鱼跃龙门、龙飞凤舞、画龙点睛……在六朝博物馆,看到一面玻璃上贴满了有关“龙”的词语,小学生也开始了词语接龙,与南京有关的“龙”更是频频而出。
“中国第一部文学理论专著《文心雕龙》,是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在南京创作完成的。‘文心’就是文章的用心和立意,‘雕龙’则是指写作时,要像雕刻龙纹般细腻精微,尽善尽美,才能创作出有体有用的好文章。”马骢骢同学说道。
在南京这座城市,龙文化源远流长,处处都藏着丰富的龙元素。寻“龙”过程中,穿行在博物馆一个个展厅,翻看图书馆一本本书籍,漫步在标有老地名的大街小巷,小朋友们张大眼睛去发现去讲述,尽情地分享与金陵有关的“龙”故事。
地名是反映社会历史的“化石”,透过地名,可以观察到绚丽多姿的人类文化。地名里的龙元素,彰显了龙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是祥瑞的代表。景心远同学说,秦淮河古名“龙藏浦”,南京有青龙山、黄龙山等以“龙”为名的山,秦淮区夫子庙街道今有转龙巷,附近旧有转龙桥、转龙车等地名。
“江宁区有小龙湾路,沿小龙湾河,故名。还有九龙湖,因湖多汊,形似九个龙爪得名。” 蒋予珣同学对上述地名印象深刻。
龙在成语故事里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卢若水、蒋梦琪、梁紫桐、江兴瑜等同学不约而同地提到 “虎踞龙盘”。“目前,南京城东干道龙蟠路、城西龙蟠里地名均源于此。龙蟠里的地名,是南京最为著名的龙字地名之一。”孩子们自豪地说。
在寻“龙”过程中,同学们惊喜地发现,成语“画龙点睛”说的就是南朝梁著名画家张僧繇的故事。“张僧繇于金陵安乐寺画四龙于壁,不点睛。每曰:‘点之则飞去。’人以为诞,因点其一。须臾,雷电破壁,一龙乘云上天,不点睛者皆在。”
这次特别的“寻龙之旅”以触摸历史的方式给孩子们带去满满收获。“我认识了很多龙的造型,认识了很多古代有龙的器具,也学习了很多有关龙的故事,对龙文化更加了解,真是大饱眼福。”李思源同学直言。
“对我们大人来说,也是一次精神滋养的过程。”邱婷全程陪着儿子李思源参与了寻龙活动,“这个年过得特别有意义,通过活动,感觉孩子一下子成长不少,更积极向上。”
“龙的传人就要讲好龙的故事,我们讲文化传承发展,传给谁,就是要传给孩子们,深入其骨髓与血脉之中,坚定文化自信,赓续中华文脉,赋予中国龙以新内涵、新生命。”玄外附小六(3)班班主任岳宁深有感触地说。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马道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