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龙潭, 一砖一瓦皆是史

紫金山新闻
2023-04-03 18:34
+关注

藏于闹市区的乌龙潭公园位于鼓楼区清凉山东麓,与省人民医院为邻。这里车辆川流不息,行人熙熙攘攘,一片喧嚣。或许许多人不知道,这个不太显眼地方其实是一方景色秀丽且有丰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天赐宝地。“楷圣”颜真卿、被誉为“近代睁眼看世界第一人的”的魏源、写下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均与这座不大的园子有着紧密的联系。近日,记者跟随鼓楼区图书馆品牌活动——“遇见鼓楼”文化行走系列活动走进这里,从乌龙潭公园看南京城的历史变迁。

晋代传说,乌龙潭里曾经有乌龙

前一刻还身处喧哗闹市,一脚踏进乌龙潭公园,便被一片秀美江南的美景所包围,湖岸亭台楼阁错落,花木挟疏,一派诗情画意,难怪历代被誉为“西城之冠”。陶澍曾赞曰:“乌龙美景,秀色可餐。”魏源巧对曰:“有此妙处,何必西湖!”

这里不仅风景美,历史更是悠长。据此次活动的“行走老师”沈飞地介绍,晋代时,传说这里有四处泉眼,终年喷涌不息。有一年,人们看见有四条乌龙在环绕泉眼戏水。以后每年,这四条乌龙都准时出现,乌龙潭由此而得名。

三国时,这里为运渎与潮沟交汇入江处,名为“清水大塘”。因水中莲花翩翩,又名“芙蓉池”“白莲池”。若干年后,潭中的四处泉眼相继匿迹,乌龙亦不再出现。然而,乌龙潭依旧风景优美。一千多年来,名人墨客纷纷光顾和居住,留下了众多的名胜遗迹,让人们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气息。

“如今,我们看到的乌龙潭非常小,然而千年之前这里并非如此。”沈飞地说,根据专家推测,在六朝时期,乌龙潭为城外的天然水道,可用于沟通军事壁垒(石头城)和首都中枢(台城)。到了南唐时期,随着乌龙潭的面积缩小,已经从城外的天然水道变为金陵城天然的城濠。彼时,南唐后主李煜,常至乌龙潭饮酒赋词,他就在这里舍舟登岸,留宿于清凉山上的避暑宫。到了明早期,乌龙潭被纳入城墙体系中,截断与长江的联系,从“水道”变成“水域”,由外城的边界变成城内不同区划之间的分界线,成为军事屯戍区与居民生活区之间的缓冲地带。

心系苍生,颜真卿乌龙潭留痕

乌龙潭公园中有一座纪念唐朝大书法家颜真卿的颜鲁公祠。不夸张地说,只要是拿起毛笔练过字,必绕不过颜真卿的帖子。他和乌龙潭公园有什么渊源?

据沈飞地介绍,南京曾一度改称升州,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六月,颜真卿任升州刺史。这年,朝廷下令广置放生池,“始于洋州兴道,迄于升州江宁秦淮太平桥,凡八十一所。”颜真卿身为地方长官,按照朝廷的诏令设放生池,其中一处即今天的乌龙潭公园,他还撰写了《天下放生池碑铭》,用自己的俸禄买石刻碑。在他看来,在好不容易平定安史之乱后,强调生成之德意味深长。颜真卿在升州任上的时间不长,乾元三年(760)正月,颜真卿回京任刑部侍郎,他的心中还为放生之事占据,希望更多人了解此中深意,这年七月,他请求唐肃宗为其放生池碑铭题额,肃宗欣然同意。

颜真卿书品与人品俱佳,故而后人念念不忘。人们在乌龙潭侧建起一座放生庵,在庵内祭祀颜真卿。清朝,在被毁庵址基础上建起了颜鲁公祠。

文学气息,相传乌龙潭曾是曹家花园

乌龙潭,一泓碧水,灵气十足。而且,这里有着浓厚的文学气息。不得不提的是曹雪芹的《红楼梦》,道出了人世百态,悲欢离合,成就了千古传诵,经久不衰的文学高峰。书中的《好了歌》更是启迪世人看淡功名利禄,看清红尘凡事。

在乌龙潭公园沁芳桥旁耸立着曹雪芹的坐姿塑像,高2.5米,底座有1米高,蔚为壮观。曹雪芹身着长袍,手执文卷,气宇轩昂,神韵翩然。坐像前基座上摊放着一本厚厚的大书——“石头记”。

据了解,这是我国南方第一尊曹雪芹塑像,于1992年9月24日乌龙潭建园10周年之际安装落成。其时,中外200多名红学家出席了落成仪式,塑像由南京艺术学院工艺美术系湛硕人和阮雍崇设计创作,所塑造的形象,曾发寄全国各地红学家、知名学者广泛征求意见。而“曹雪芹先生像”六个大字则由当时的中国红学会会长冯其庸亲书。

不少来到乌龙潭公园游览的人都会好奇,为什么这里会有一座曹雪芹的塑像?相传,乌龙潭原为曹家花园,盛极一时。塑像后建有曹雪芹纪念馆。门前悬挂一副对联,上联为“几番成败兴衰引来笔下幽思心中血泪”;下联为“多少悲欢离合写出人间青史梦里红楼”,凝练又精辟。

故居尚存,魏源在此写下《海国图志》

魏源的《海国图志》也和乌龙潭密切相关。魏源倡导改革维新、图强奋进,博大精深,遗泽后世。他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催人警醒,他也成为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第一人。

道光十二年(1832),魏源来到南京,相中地处城西清凉山下乌龙潭边,史称“诗巷”的龙蟠里东侧(今20号)购地造屋。初始魏源为爱屋起名“湖子草堂”后改名“小卷阿”。“卷阿”乃《诗经·大雅》中的篇名。卷者,曲也,阿者,大山丘也,其远大志向寓于宅名之中。在此,魏源完成了《海国图志》。

乌龙潭畔曾经建筑了诸多名人宅园,但至今只有魏源居住过的“小卷阿”还有两间保存下来。

从清凉山公园到乌龙潭公园的路上,是“龙蟠里”。“龙蟠里”依山傍水,前有乌龙潭,后枕盋山,南邻明城墙与秦淮河,北接清凉山,与棉鞋营、胭脂巷并成为老南京的三条“诗巷”,是一条极具南京风雅文化的古老街巷。就在这条窄窄的小道上,有魏源的故居、陶澍创办的惜阴书院、缪荃孙创办的近代最早的图书馆——江南图书馆等著名文教遗迹,吴敬梓、薛时雨、陶澍、林则徐、龚自珍等人都与这里发生过或多或少的关联,当真是一砖一瓦皆是史,一草一木总关情。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邢虹 朱彦 文/图

打开紫金山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