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文化概览》:在“起承转合”中纵论南京文化古今

紫金山新闻
2022-09-08 18:14

南京素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的美誉,近些年,又有了“和平之都”“世界文学之都”的雅称。这样一座历史悠久、有着多重意蕴的城市,一直都很受文人墨客关注,也因此留下了无数名篇佳作。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关南京文化的作品层出不穷,从蒋赞初《南京史话》、叶皓《重读南京》,到薛冰《家住六朝烟水间》《南京城市史》,再到叶兆言的《南京人》《南京传》与贺云翱的《文化南京》,历史学者和作家们,分别从各自的角度写出了南京这座城市的特质。作为长期关注、研究南京历史文化的学者,南京出版社社长、编审卢海鸣先生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推出了有关南京文化的集大成之作《南京文化概览》,全面、系统地对南京文化的历史与现状进行分析、总结。放在最近数十年来南京历史文化相关出版物的大的脉络之中,仔细品读这本篇幅虽小、意蕴深厚的作品,能玩味出许多不一样的味道。

作为一本面向大众的普及性读物,《南京文化概览》从南京文化诞生的土壤、南京文化的发展阶段、南京文化的特质这三个维度对南京文化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读。

首先是南京文化诞生的土壤。文化的发生、发展既离不开特定的自然地理,也离不开行政区划设置。从气候条件来看,南京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物产丰富,为生活于此的先人们提供了优越的生存环境,50万年前,就有人类定居于此,汤山出土的“南京人”头骨化石就是例证。从地理区位来看,南京位于长江下游,“是我国唯一跨越江南、江北的古都”。襟江带河,又有钟山等山脉围合,因此早在三国时期,诸葛亮就评价南京“钟山龙盘,石头虎踞”,“龙盘虎踞”也成为南京地理形胜的最佳描绘。正因为有这样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南京与周边交流极为便利,不同文化在这里交汇,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南京文化。

龙盘虎踞的地理优势,让南京成为自古兵家必争之地,行政建制更替频繁,冶城、越城、金陵、秣陵、建康、石头城、扬州、建业、白门……这些名称在一定层面上反映了南京行政建制的更迭。卢海鸣先生在其代表作《南京历代名号》中对南京历代名号与南京的政治文化地位及文化辐射力的影响作了详细分析与解答。春秋时期,吴国在长江南岸建固城和冶城,楚国在江北设棠邑,标志着南京行政建制的开始。战国时期,越国在南京城南长干里修建了一座军事堡垒,史称“越城”,其建筑年代(公元前472年)被学者们认为是南京建城史的开始,南京2500年建城史也由此而来。公元前229年,孙权称帝,形成三国鼎立之势,后孙权迁都建业(今南京),揭开了南京作为“六朝古都”“十朝都会”的建都史。

其次是南京文化的发展阶段。本书将南京文化的发展分为六个阶段进行论述。从“邑”到“城”再到“都”,南京的城市地位水涨船高,也见证了以南京为中心的政权或区域在中国历史发展变迁中的位置和角色变化。书中提到,“千百年来,南京文化经历了由江南地域文化向跨江多元文化的发展过程,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50万年前的“南京人”到商代是南京文化的发轫期,有诸多原始聚落,涌现出湖熟文化等新石器时代文化,为南京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周代至两汉,南京进入建城时代,也是南京文化的奠基期。此后,孙权定都南京,东晋南朝相继定都于此,为南京带来了文化上的第一个发展高峰期——六朝。此时,南北对峙,北方战乱频仍,江南相对安宁,北方大批流民南迁,中华文明的中心第一次南移,南京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中心城市。儒、道、佛多种思潮并存,诗词歌赋大放异彩,文学批评再攀高峰,诗文总集承上启下,书画艺术洋洋大观,史学研究长足发展,科学技术全面进步……南京文化科技领域的成就,用书中观点来总结,即:堪称中国文化的“文艺复兴时期”。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上承六朝时期的繁华,隋唐五代宋元时期,大量文人到此凭吊怀古,金陵怀古诗应时而生,成为中国诗歌史上一个独特的存在,南京文化也进入了曲折发展期。而随着朱元璋定都南京,南京第一次成为大一统王朝的政治和经济中心,政治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为文化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南京文化在明代至清代早中期迎来了第二个发展高峰期。

明代至清代早中期,南京文化取得的成就是全方位的。思想、宗教、文学、史学、文献、出版、教育、科技、建筑,这一时期南京文化的发展水平,也代表了当时中国文化的发展水平。十竹斋、明城墙、明孝陵、龙江船厂、大报恩寺琉璃塔、南京云锦以及《永乐大典》《红楼梦》《儒林外史》等,这些留存至今的文化遗产让我们可以一睹当时文化成就的灿烂。王阳明、宋濂、吴梅村、汤显祖、李渔、孔尚任、吴敬梓、曹雪芹、袁枚、姚鼐、石涛等文化名人,他们在南京留下了丰富多元的创作,为南京也为中国文化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进入晚清民国,世界和中国进入大变局时期,南京文化也经历了由传统文化主导到“西学东渐”的历史性转变。这一时期,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更加频繁,文明的冲突也越发激烈。南京通江达海的地理区位,也使得南京成为最早受到西方国家影响的城市之一。之后,太平天国建都南京,南京在炮火中受到极大损害,彻底打断了南京历史的发展进程。到了民国时期,作为政治中心的南京,迎来了发展的“黄金十年”,在城市规划、科学研究、传统文化研究、教育等方面取得了亮眼的成绩,奠定了现代南京城市布局的基本框架,也奠定了南京当今教育和工业布局。

南京文化在发展过程中,有发轫(起),有高峰(承),有低谷(承),也有转折(转),最终形成了南京文化的特质(合),就是本书叙述的南京文化的第三个维度。一直以来,不少人对南京的印象有三个惯常思维:南京文化是一种失败者文化;在南京建立的政权多为区域性政权,因此南京文化的影响多为区域性;作为区域中心城市,南京文化以江南为中心,不太具备全国和世界性影响力。早在2011年出版的叶皓的《重读南京》一书,就曾对之于南京的这三方面固有偏见,一一进行了仔细辨析和正本清源式的回应,强调南京是一座“胜利之城”,是延续与传播华夏文明的当之无愧的中心城市。《南京文化概览》接续《重读南京》一书的论述脉络,从广博性、延展性与世界性三个方面,将南京文化的特质概括为六点:勇立潮头的创新精神、海纳百川的博大胸襟、忍辱负重的坚韧品格、崇文尚读的优良传统、开放进取的全球视野、舍生取义的家国情怀,有力回击了大家对南京文化认识的偏颇之处。

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背景下,文化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地方文化研究也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作为“六朝古都”“十朝都会”和“世界文学之都”,近几年,“南京学”研究成为城市文化研究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南京题材的历史文化普及著作受到热捧,《随园食单》《桃花扇》《红楼梦》等南京题材的古典文学作品受到持续关注。《南京文化概览》这样一本普及性的作品,从空间、时间与之于中华和世界文明的贡献角度,概述南京文化。小开本设计,图文并茂,条分缕析,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汇聚南京文化研究的学术精华,是一本非常值得推荐的南京文化普及读本。

撰文/孙海彦(南京出版社)

打开紫金山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