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山新闻
关注

【文明之美看东方】擦亮“古董铺子”再展时代芳华,中外大咖分享南京古城保护更新故事

紫金山新闻
2022-07-29 22:34

私家老宅改造出新后,打开自家花园和游客共赏美景;清代古建筑在保护修缮的基础上,摇身一变成了充满巧思的文创生活馆……在南京这座“古董铺子”里,随处可见的老街巷、老建筑,在活化利用后焕发新生,成为一道道独特的城市风景。

南京在古城保护更新上所做的努力,也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日前,中国—希腊“古城保护更新与旅游发展”国际文化沙龙在南京举办。来自中国、希腊、意大利等国家的专家学者、博物馆长、城市规划师等各界大咖集聚一堂,以全球化的视野,分享了在古城保护更新与城市旅游发展方面的先进经验。会上讲述的南京小西湖、熙南里、老门东等典型案例,引发了国内外学者们的浓厚兴趣。

私家老宅出新后敞开“花园”,邀游客赏“昙花一现”

原汁原味的老街巷肌理与新潮时尚的艺术街区有机结合,南京老城南的原住民与天南海北的游客在这里“把酒言欢”。不久前,游客汪春走进位于老城南的小西湖片区,不由得感叹,在充满烟火气的闹市中,竟然藏着这么一个又既复古又时尚,文艺范儿十足的街区。漫步其中,移步换景,别有洞天。

刘家后园刘家后园

古朴的灰色砖墙院落,上面挂着一个长方形的木牌“刘家后园”。推开木门,小院精致秀雅,绿树成荫、鲜花满园,60多年的枇杷树,百年的石榴树,和80多年的老屋相映成趣,静静诉说着光阴的故事。位于堆草巷33号的“神秘院落”吸引了众多游客,这是小西湖片区的“网红打卡点”——“共享院”。“之前院子里昙花开的时候,主人在门口挂了告示,请大家一同赏花。好多游客慕名赶来拍照,可热闹了。”一位老街坊告诉记者。

这座老宅子修建于1935年,主人刘光纪自1950年出生起就住在这里,对祖宅有着深厚的感情。小西湖片区是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确定的22处历史风貌区之一,但2019年改造前,大部分建筑年久失修,环境破败。作家叶兆言笔下的老城南,是这里的真实写照:“家家门口放着晒太阳的马桶,上公共厕所要骑自行车,夏天洗澡要把家里人赶出来”。

小西湖出新后的“歌子书店”小西湖出新后的“歌子书店”

2019年,小西湖开始试点做“小规模、渐进式、逐院落”的城市“微更新”,保留街巷肌理,修缮传统房屋,提高居住品质。“我们应该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把握好保护和开发的尺度,平衡历史传承、文化复兴、特色彰显、市场发展和居民生活之间的关系,促进城市的精细化更新。”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教授,南京“小西湖”社区规划师鲍莉说。

在东大设计师的参与下,“共生院”“共享院”的全新模式,出现在了小西湖片区改造的方案里。喜欢养花弄草的刘光纪觉得“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在和设计师的沟通中,给出了一个大胆的方案——打开院门,和游客共享美景。在产权不变的情况下,设计师将房屋后院进行重新设计布局,将原来的实体墙做成镂空的花墙,并帮刘光纪家整理了后院,升级了花草景观。私家院落变成了共享景观,70多岁的老刘和游客们一起赏花、侃大山,其乐融融。

除了老刘家的“共享院”外,另一处“共生院”也值得一提。2021年年初,原本住在小西湖片区堆草巷31号的老住户陈鸿荣拿到了改造好的新房钥匙,居住条件明显改善,不仅房屋的风格、院落得以保留,还增加了小阁楼、独立卫生间、独立厨房。老宅的后院也被充分利用,打造成了"社区规划工作室",和陈鸿荣家和谐共生。回忆起昔日没有厨房和卫生间,邻居们排队共用一间小厨房烧饭的情景,老陈感慨万千。

留住原居民、延续烟火气,引进新业态、增添新活力。“小西湖片区在改造中,尊重每个院落里面居民的意愿,让居民成为城市更新的参与者,可以说是‘一房一策’,在改造的同时引入新业态,注入新活力。”对小西湖片区的改造,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总规划师吕晓宁十分赞赏。

“谈海营造厂”变身“匠物生活馆”,民国建筑里开旗袍店

飞檐翘角的门头,门楣上刻着精致的雕花,灰白色的砖墙古朴典雅。大门两旁,一边挂着“秦淮区不可移动文物”的牌子,另一边则挂着“匠物生活馆”的店招,上面写着“匠心好物、文创美学”的字样。

大板巷27号大板巷27号

走进位于熙南里历史文化街区的大板巷27号建筑,一种古今交融的时空穿梭感油然而生,店里摆满了琳琅满目的文创商品、生活家居用品、文具礼品,如大嘴猴水杯、料理机、榨汁杯、漫画手办、创意音箱等,吸引了不少热爱时尚的年轻人进店选购。后院还有一间透明玻璃围起来的茶室,十分适合三五好友在此品茶、聊天。

“在改造出新时,我们希望体现一种‘传承匠心’的精神,把老建筑的‘前世今生’贯穿起来。”南京城建历史文化街区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副总蔡雷民告诉记者,“匠物生活馆”所在的这座老建筑建于晚清,四进民居,三开间进深七檩,厅堂内仍保存有较完整的木装修,还有个后花园。民国时期,这里曾是“谈海营造厂”的所在地,和旁边大板巷29号、31号的染坊一起,成为大板巷“六艺九市十八坊”匠人精神的一种文化传承。

大板巷77号大板巷77号

大板巷77号的“桐月春至”,是一座保留了晚清建筑风貌特色,建于民国初期的老建筑。改造出新后的店铺定位为“旧时光百货铺”,复古又文艺的门头,店里放眼望去满满的都是旧物,如上世纪30年代的“真正永不褪色阴丹士林色布”旧广告招牌,1977年的“光荣退休”证书,刻着“为人民服务”字样的牛皮挎包,印着“古平岗35号”的蓝色旧路牌,上世纪80年代的“行政科卫生包干区”牌子,上世纪90年代初的电脑,还有搪瓷茶缸、木头箱子、铁皮风扇、煤油灯……经营这间铺子的主人,是南京小有名气的民间收藏家万俊。他经年累月,逛遍南京的大街小巷,收集老物件、旧门牌等,保留了历史的见证,守护了城市的记忆,珍藏了生活的过往。

大板巷75号大板巷75号

类似这样“传承和创新”的案例,在街区随处可见。升州路上的“歧祖堂”经营宣纸,还会办一些书法展览,其所在的这座民国建筑曾经就是南京有名的“美大纸行”;评事街原名“皮市街”,明朝这里的“皮市”是南京“九市”之一,皮革作坊和皮货交易生意红火,评事街上的“吉羽咖啡”,其所在的老建筑出新后不仅卖咖啡,还经营皮草和珠宝;大板巷71号民国建筑,两进两层,门头有祥云纹样,水磨石地板,山墙上原有镂空砖饰,贴有“福禄寿喜财”字样的花砖,如今这里成了一间旗袍定制店铺,别有一番风味;大板巷75号民国建筑,原来是独栋两层楼,现在1楼成了极具书香气息的文创空间,2楼则成为了特色民宿“宽渡”的客房。

熙南里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甘熙宅第的所在地,也是传世名画《南都繁会图》中所描绘的南京城最繁华的商业中心的所在地。甘熙宅第是中国最大的私人民宅,以“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的建筑风格著称。熙南里街区总占地约16.8万平米,共分4期实施,2008年9月一期工程正式开街。

桐月春至桐月春至

“在长达10多年的提档升级改造中,我们在保护修缮的基础上加以活化利用,把历史建筑打造成公共文化空间或新消费空间,在原有功能的基础上增加新的功能,这样既保护了历史文脉的传承,又与当下的时代元素相结合,赋予历史建筑新的生命和时代价值。”蔡雷民说,经过修缮与保护,街区的多处文保建筑大都已采取不同的形式对公众开放。在保护建筑实体的同时,他们还注重对区域范围内非物质文化遗产、老地名、传统民俗技艺的挖掘、保护和继承,通过保留这些活的文化形态来充实和丰富建筑实体,还古建筑以“魂"。

让文化遗产融入城市发展,带来美好生活

古城保护更新,是一个古老又现代的话题。如何在尽可能完整地保护古城整体风貌的前提下,既尊重“古人”也观照“今人”,深度挖掘文化遗产中积淀的城市历史和人文内涵,擦亮城市文旅“金字招牌”,让高质量的经济社会发展与高水平的古城保护更新比翼双飞?在中国—希腊“古城保护更新与旅游发展”国际文化沙龙现场,专家们进行了圆桌对话,精彩观点频出。

龚良龚良

“我们要在保护基础上让城市得到更新,用创新的方式将传统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的城市生活,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南京博物院理事会理事长、南京大学兼职教授龚良表示,名城保护既要保城市特色、建筑风貌,也要保文化遗产、文脉记忆以及人和人之间的交往空间,这样每个城市才会有自己的个性和特色。江苏有13座历史文化名城,是历史与传统的积淀,它们作为物质形态文物古迹融入了百姓生活的非物质文化生活,这是地域文明保护的杰出代表。

吕晓宁吕晓宁

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总规划师吕晓宁表示,文化遗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是不同文明、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的重要平台。文化遗产是一个城市的记忆和根脉,保护好文化遗产是城市管理者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文化遗产走进城市生活,融入城市发展,是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传播文化遗产价值的最好方式方法。我们需要尽一切努力,让文化遗产真实地、完整地保护传承下去,更好地发挥文化遗产在见证和提升人类文明中的积极作用。

希腊雅典卫城博物馆馆长尼古拉斯希腊雅典卫城博物馆馆长尼古拉斯

在城市现代化的进程中,如何保护过去的遗产?意大利建筑师、教授罗杰威说,意大利在城市、建筑和艺术的历史保护问题上的规定,十分精确和严格,技术和程序受到法律的严格规范。“普拉卡是雅典最古老的街区,街区专门设立了一个专门办公室,任何住民都可以就修复房子的问题提建议。”雅典国家技术大学教授艾莱妮·迈斯特欧表示。

他山之石:看看这些中外古城保护“典范”

四川阆中古城——原住民生活其中,保留多彩民俗

位于四川省东北部、嘉陵江中上游,是中国四大古城之一,被全国名城保护专家誉为“中国保存最完好的古城”。这是一座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名城,距今已有2300多年建城史,境内现有国家、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1处,战国时曾为古巴国国都,历代均为郡、州、府、道治所,明末清初曾为四川省会20年,现存唐宋格局、明清风貌的古城近2平方公里,有保存较为完好的明、清时期古民居院落100多个和大东街、上华街、学道街等历史街巷90余条,三国、春节、科举等文化和谐共融。

阆中古城是一座仍有许多原住民生活在其中的古城,生活气息浓郁。这里的年味格外浓郁,行走在春节的阆中古城,川戏、皮影戏次第上演,狮灯、龙灯走街串户,各类精彩的民俗活动层出不穷,头戴进贤冠手持竹简的“春节老人”与游客们互动,还有热闹的庙会可以玩耍。

西班牙托莱多古城——随处可见几百年的历史建筑

西班牙的老城区托莱多,从罗马时代开始到现在已经有2000年的历史了,是西班牙唯一保存最完好的古城,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托莱多坐落在陡峭的山崖上,天然围绕着塔霍河,有三座古桥通向城内,是易守难攻的理想城堡。在这里,哥特式、摩尔式、巴罗克式、新式各类教堂、寺院、修道院、王宫、城墙、博物馆等大型古建筑有70余处,堪称人类文化建筑博物馆。古老的城市道路狭窄,街道密密麻麻,布满了古色古香的民宅,随处可见几百年的历史建筑。

托莱多于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人类文化遗产城市,其古建筑群保存完好,为那些已经消失了的文明提供了见证。托莱多还保存了许多代表西班牙黄金时期的15世纪和16世纪建筑的杰出作品,以丰富多彩的文化和风格迥异的建筑闻名于世。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李子俊 

通讯员 李鑫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