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来临之际,“非遗留声机”在“宁听”云空间正式上线。作为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南京“云上非遗”交互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遗留声机”旨在打造一个非遗的声音传播平台,用声音诉说南京民间文学故事,传播非遗。
好声音上阵 把非遗故事说给你听
据悉,本次“非遗留声机”集中上线的23个民间文学故事均为市级以上非遗项目,人们耳熟能详的《达摩传说》《项羽故事》《秦淮传说故事》《东山再起的传说》等都位列其中。
“达摩一苇渡江的传说,得从梁武帝说起……”“两边人马在淝水那块开起战来,谢安稳坐东山跟人下棋……”一段段声情并茂的讲述从手机里缓缓传来,禅宗的始祖达摩与南京的不解之缘、谢安东山再起的故事一一重现于脑海。
把南京故事说给你听,自然不得不提背后的好声音。据了解,本次声源均来自金陵好时光朗诵团,这是一群平均年龄超过50岁的南京本土声音志愿者服务团体。
“我们都是因为热爱朗诵而聚在一起的。”朗诵团的杨静波告诉记者,这次参与非遗留声机的民间文学故事诵读也开辟了成团近四年来从未涉及的内容。“我们了解了南京的民间文学故事,也希望能通过我们的声音,让更多人听到南京的民间文学故事。”
非遗听得见 让民间文学“活”起来
民间文学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大类别中的重要一类。记者获悉,目前已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南京有民间文学类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7项,市级项目16项,占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总数的11.8%。
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永无止境,挖掘、整理、保护、传播缺一不可。这23个民间文学故事均在南京本地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且长期广为流传,经由各区基层文化工作者搜集整理而来。立项了,记录了,但如何有效传播呢?
南京一直致力于非遗传承传播方式的探索与实践,利用新媒体技术,突出听视觉体验,营造开放共享的非遗网络传播公共生态。在当下,将南京的民间文学故事整理成文字资料保存下来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让更多人知道、了解。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借助新媒体平台,通过音频化的方式对南京民间文学类非遗项目进行集中宣传和展示,也能让更多人听见南京的民间文学故事,了解南京历史,感受非遗魅力。
感兴趣的市民可在微信小程序搜索“宁听”,点击“非遗留声机”栏目,听见更多有关南京的故事。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苏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