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支专项行动团队、630余场服务活动、带动产业增收超百亿元”——自全国高校“强国行”专项行动启动以来,南京林业大学“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队伍扎根绿水青山,以“红色根系”滋养绿色事业,将战斗堡垒建在服务一线,全面激活高质量发展的“红色引擎”。
筑牢组织根基,党建链深融产业链
学校党委构建“学校—学院—支部—党员”四级联动组织体系,推动96支“强国行”团队精准对接地方发展需求。作为省级示范平台,溧水“强国行”赋能站围绕科技小院建设、思政一体化推进和“田间实验室”模式探索,积极发挥党建创新“试验田”和校地协同“连心桥”作用,打造“企业点单—支部接单—赋能站派单”服务闭环,有效打通党建引领产业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我们推动学校各级党组织全面融入地方产业链,让‘双带头人’成为服务国家战略的先锋力量。”南京林业大学党委书记赵茂程表示。截至目前,学校各支部累计开展党建联建、科技服务、实践育人等活动630余场,切实做到“科技服务延伸到哪里、党组织就覆盖到哪里、实践育人就跟进到哪里”,形成快速响应、长效服务的生动局面。
学校建立“双述双评双看”考评机制,10余名“双带头人”党支部书记在校内挂职中获得优先任用。跨部门联席会议与“青苗”培育计划协同推进,构建起选育管用全链条发展体系。
驱动产业升级,科技赋能绿色发展
围绕国家“双碳”目标与乡村振兴战略,学校各党支部积极构建“一支部一政府一产业”服务模式,推动党建资源与地方发展需求精准对接。通过校地共建12家研发机构,实施“双带头人”揭榜挂帅机制,累计开展联合科研攻关200余项。
首批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率先示范,充分发挥科技服务引领作用。南京林业大学林草学院森林保护系党支部破解松材线虫病监测预警、枫香刺小蠹危害等技术难题10余项;材料学院木材科学与工程系党支部攻克木材防腐等5项关键技术,助力江苏多地木竹加工产业绿色转型;机电学院林业机械系党支部成功研制国内首台核桃、油茶智能采收装备,实现行业技术突破;风景园林学院城乡规划系李继红教授在黑龙江绥化建成全国首个“强国行”综合实践区,吸引61名专家驻点服务,破解98项区域发展瓶颈。
竹类研究所直属党支部构建产业规划、队伍培养、科技攻关、技术服务、成果转化“五位一体”帮扶体系,在西南山区推广方竹产业化等关键技术10余项,改造低产竹林40余万亩,带动竹产业累计增收超100亿元,近20万竹农实现增收。《培育竹产业特色品牌,助推革命老区发展》入选教育部第七届省属高校帮扶典型项目。
“我们坚持把论文写在竹林间,把成果留在农户家,让竹产业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绿色引擎。”竹类研究所直属党支部书记刘国华表示。
培育绿色栋梁,知行合一扎根大地
学校持续推动“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推动《“科技竹”挑起乡村振兴“金扁担”》等强国行服务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构建“一课一策”思政育人体系。经管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系党支部牵头获批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课题等6项,完成37个视频为主的数字资源在北京大学出版社的“博雅大学堂”全面上线。
学校组织“双带头人”带头开展调研、宣讲、帮扶、志愿、建议“五个一”行动,千支团队、万名学生深入城乡一线,形成高质量调研报告300余份,多项成果获政府与企业采纳应用。
生态与环境学院研究生党支部开展“碳路筑梦·森度呼吸”暑期社会实践,跨越江苏、贵州、新疆三省四地,聚焦森林碳汇、低碳社区、非遗传承、牧区转型等主题,形成多份高质量调研与政策建议,生动诠释了新时代“绿色栋梁”的使命担当。
从溧水“强国行”赋能站的率先启动,到成都温江区全国首个农业党建联合体的成功组建,“强国行”模式在探索中不断成熟,在示范中持续推广,构建起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通讯员 彭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