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城乡关系,是一种双重互构与相互融合。这就给了作家更多打量和创作空间。江苏作家周荣池正是其中一位。日前,由江苏省作协主办、江苏文学院承办的“周荣池散文创作研讨会”在南京举行,来自北京、天津、杭州等地的10多位专家就周荣池新作《父恩》《灯火无边》展开讨论。活动由江苏省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副主席鲁敏主持。
研讨会现场以文学视角审视城乡变迁
江苏省作协党组书记郑焱认为,周荣池通过对乡土与城市关系的深度思考,为理解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提供了文学视角。
作为一名长期扎根乡土写作的作家,周荣池的文字总是聚焦于故乡高邮所在的里下河地区。他出生于农村,15岁之前几乎没有离开过村庄。
特殊的人生经历,最终催生出他对那片土地的深情凝望与书写,先后推出《草木故园》《村庄的真相》《一个人的平原》《村庄对我守口如瓶》等作品。新作《父恩》《灯火无边》是其由乡土转变到对城乡关系的思考与书写。其时,周荣池已经通过读书进入城里,但是,只要他身在城市不外出,每天都要回到距离高邮主城区只有十四公里的村庄“南角墩”。
散文被视为最贴近生活肌理的文体。生活介于城乡之间的周荣池,对过往熟悉的人与事有了新的审视。
周荣池作品“父辈对我们的影响,已然成为深入骨血中的一种遗传。”《父恩》以南角墩为原点,用平实恳切的叙述,塑造了一位农民父亲的形象。在父亲的暴躁与温柔、质朴与狡狯、绝望与希望中,种种细节得以贯穿起村庄生活的点滴,一幅真实而复杂的乡土中国也由此呈现在读者眼前。《灯火无边》书写了对城乡变迁的思索,对过往记忆的温柔回望,以及对当下生活的深情安放。全书以离乡者的眼光,于万家灯火中凝视城乡之间的脉动,勾勒成真切细腻的精神地图。
以“中年变法”描写乡村现实
周荣池将自己的写作历程形容为一本本“错题集”,在不断纠错中前行。年至不惑,他思考着“中年变法”,力图超越对乡土的单纯留恋,更深入地审视城乡变迁,探寻其间的边界与相互慰藉。
从朱自清到叶圣陶,再到汪曾祺,江苏文学一直具有深厚的散文传统。作为这条文脉的传承者与创新者,周荣池又会如何构建一个充满江苏记忆与人文温度的散文世界?
周荣池“写乡村很容易变成写乡村博物馆,今天很多写作者,写散文就写故乡,写故乡就写童年。我觉得周荣池在这本书里面写的不是乡村博物馆,他特别有意识地自觉写出了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关系。”在北京大学副教授丛治辰看来,这是一种全新的书写。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何平同样看到了周荣池“去乡村博物馆化”的转变,《父恩》完成了一场个人家族叙事,而父亲的一生,某种程度上正是中国乡村产生剧变的过程。“这不仅是对父亲的审视,也是他作为人之子精神世界的打开,在看父亲的过程中,有对于自己精神成长的打量。”
复旦大学文学院教授栾梅健从“文学的距离”角度分析,认为其作品将现代文明的冷静思考与饱含感情的描摹相结合,写出了血肉丰满的乡村现实。
《光明日报》文荟版副主编饶翔看到了周荣池笔下的“真诚”品质,认为其文字内敛而深沉,内里“有刺”,不回避偏激与困惑,这种不刻意打磨光滑的坦诚,构成了其散文的独特重量。
以生命体温构建文学故乡
正如《散文海外版》执行主编王燕所说,从周荣池的散文当中能了解到江苏的风土人情和风物风貌。高邮人才辈出,古有秦少游,今有汪曾祺,这也让周荣池的乡土写作被寄寓更多期待。
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穆涛认为,作为一部“整体性写作”的长篇散文,《灯火无边》是以城乡间的精神纠葛为线索推动叙事,兼具文学价值与方志意义。书中通过灯火、上街、奔波、蜗居、楼上、澡堂、夜池、票根等,构成代表一定精神高度的人间灯火。
江苏省作协副主席汪政认为,周荣池的写作是一种“具身写作”,使得作品充满了“活人感”。这也赢得了《扬子江文学评论》何同彬、《当代》主编徐晨亮等人的一致认同,他们均指出,周荣池以坚定的“在地感”深耕“附近”,构建了独特的文学故乡。 在语言方面,周荣池也极具特色。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彬彬认为,周荣池的散文以高度自觉的语言意识,在质朴与文采间取得平衡。浙江大学文学院教授翟业军认为,周荣池的散文“述”大于“叙”,浸润着个人情感与生命体温的文学故乡。
王尧作为“名师带徒”计划中周荣池的导师,充分肯定了两部作品的价值。他鼓励周荣池在创作中将“乡愁”作为一种思想方法去反观自身与时代的成长,以容纳更丰富的内在张力。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王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