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届赛事续航,聚力谱写创业华章

紫金山新闻
2025-11-14 16:00
+关注

11月14日上午,南京都市圈第三届青年大学生创业计划书大赛决赛现场,气氛紧张而热烈。舞台的聚光灯下,来自南京农业大学的张泽栋深吸一口气,开始他们的项目路演。“我们带来的‘宠物抗感染一体化解决方案’项目基于荧光定量PCR技术,可在15分钟内精准识别非洲猪瘟、禽流感等10种畜禽病原,比传统检测快了近2小时……”他身后的屏幕上,动态演示着实验数据,引得台下评委凝神静听。

“南京的养殖业产业链非常完整,从上游动保研发到下游食品加工,为我们提供了从原料供应到市场验证的全链路资源。”张泽栋的讲述,不仅关乎技术参数,更承载着一个年轻团队对一座城市的期待。

自2021年,南京市青年大学生创业计划书大赛升级为区域性赛事以来,这项跨越十城的创新创业盛会,已成为南京都市圈青年展示才华、对接资源、实现梦想的关键舞台,也是推动区域人社一体化与产业协同发展的重要载体。

决赛现场:青春与创新在此交汇

11月14日,南京都市圈第三届青年大学生创业计划书大赛决赛在常州市溧阳举行。本届大赛自今年5月启动以来,共吸引来自南京、常州溧阳、滁州等10个南京都市圈城市的千余个项目报名参赛。经过各赛区初赛、都市圈复赛的激烈角逐,16支顶尖团队会师决赛,在溧阳展开终极对决。决赛包括项目路演、辅导老师推荐、专家提问选手答辩、成果展示等环节。

除了张泽栋的“宠物抗感染一体化解决方案”,其他项目同样引人注目。

“源于‘十四五’规划中改善空气质量的明确要求,瞄准市场空白,我们打造了集净化、节能、降温于一体的一体化解决方案。”在路演中,溧阳中等专业学校智能制造专业学生、“智净穹顶——车间空气净化系统”项目负责人金家文介绍,该项目聚焦钢铁冶炼厂等工业车间的粉尘污染问题,通过专项净化技术,可将车间颗粒物粉尘净化率提升至95%以上,完全达到国家排放标准后再集中排放。

金家文表示,参赛过程中受到其他优秀项目启发,团队计划进一步优化产品,在现有AI数据可视化检测基础上,增加自主运行功能,使设备能根据车间环境差异自动调节功率,同时实现故障自主预警,兼顾节能与运维便捷性。

安徽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研究生谢金铭团队带来的“渗镀铠甲——减摩耐磨涂层领域的革新引擎”项目,专注于高端装备运动部件的表面涂层研发。团队五年深耕,完成了技术的迭代与完善。该项目的核心优势在于创新采用“一步法”制备复合涂层,将渗层与碳膜有机结合,解决了单纯碳膜存在的“蛋壳效应”和渗氮层缺乏润滑性的问题,使产品兼具更强承载能力和更优润滑效果。在成本控制上,项目全程采用国产设备,核心部件基于自主设计的应急源研发,摆脱了对进口技术的依赖。

南京晓庄学院毕业生姜涵团队展示了他们研发六年的“基于AIGC技术的音乐制作与交易平台‘音鸟’”。该平台借助AI实现快速音乐生成与内容筛选,降低创作门槛,并建立透明交易机制,高效对接市场资源。目前已与网易、科大讯飞等企业达成合作。

姜涵坦言,项目成长离不开南京晓庄学院指导老师杨明的帮助。

杨明也是马兰花江苏省创业培训四星级讲师。近年来,南京市人社部门高度重视创业培训工作,注重培养素质优良的创业培训师资队伍,强化培训学员的后续跟踪服务。通过创业服务政策解读、创业模拟实训、重点产业企业参访等形式,全方位、多层次提升创业项目转化率。

正是通过杨明的一对一创业辅导、协助下,姜涵获批了南京紫金创投专项扶持、享受0租金0物业服务,解决初创场地难题;杨明还坚持带项目定期开展复盘,运用马兰花的“企业生命周期管理”方法,陪伴项目完成从网易云实践到科大讯飞百万订单的跨越。

三年耕耘:从赛场到市场,创业种子落地生根

连续三届的举办,让南京都市圈青年大学生创业计划书大赛不再只是一场比赛,更成为青年创业者从“创意初稿”走向“市场蓝图”的关键跳板。一批批早期项目在这里获得专业指点、资源灌溉,最终在都市圈的产业土壤中落地生根、开枝散叶。

杜智荣是典型代表。在去年南京市第九届创业计划书大赛中,他凭借“固热金汤——全球首创水泥基气凝胶助力节能减排”项目荣获一等奖。如今,他的团队已依托东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科研支撑,进入中试阶段,并与多家建材企业达成初步合作意向。

“大赛让我接触到更多产业资源,也让我更清楚如何将技术转化为产品。”杜智荣说。他的项目还入选“2024全球建材十大科技新闻”,影响力持续扩大。从实验室的精密仪器,到大赛的展示舞台,再到广阔的建筑市场,“固热金汤”正一步步将节能减排的绿色梦想照进现实。

同样在大赛中找准前行方向的,还有来自镇江的蒋飞翔团队。他们在南京都市圈第二届大赛中带来的“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再狭窄早期风险预测试剂盒和AI风险预测系统”项目,以其突出的临床价值获得三等奖。该项目通过验证血清中具有预测再狭窄(ISR)价值的代谢标记物,旨在帮助心内科医生在PCI术后,更早、更有针对性地采取预防措施,为无数心血管患者带来福音。

这个项目不仅赢得了评委的认可,也因此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度。“大赛提供的不仅是奖金和荣誉,更是宝贵的行业入口和合作契机。”蒋飞翔感慨道。通过大赛平台,他结识了许多同赛道的优秀创业者,碰撞出许多创新灵感。更重要的是,项目借此成功对接了南京某三甲医院的临床资源,为后续的研发与验证打开了通道。目前,该企业已在江苏落地,正稳步推进项目的深化研究与转化工作。

在芜湖,刘祖悦和他联合创始人吴津金的创业故事则生动诠释了大赛“扶上马,送一程”的长效服务机制。他们的“柔化科技——柔性传感器材料开辟自我治愈之路”项目在南京都市圈第二届大赛中斩获一等奖。赛后,芜湖市人社部门为他们提供了包括创业辅导、政策咨询、场地支持以及每年多次创业训练营在内的“全程陪跑”服务。

“2023年底,我跟随市人社局组织的创业研修班去了长沙,走进了知名高校和几家前沿的孵化企业,那次经历彻底打开了我的思路。”刘祖悦回忆,外部视野的开拓与持续的政策赋能,加速了项目的商业化进程。2024年,刘祖悦、吴津金团队成立了“芜湖光波流转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并享受了政府提供的免费办公场地。目前,团队正与当地积极对接生产厂房的租用事宜,为即将到来的量产做准备。

“从实验室样品到商业化产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大赛让我们迈出了第一步,并且走得不孤单。”刘祖悦的话,道出了许多参赛者的心声。大赛构建的这片创新雨林,正让更多创业的种子破土而出,茁壮成长。

赛事升级:从城市独奏到区域合唱,打造双创品牌

追溯其源,南京都市圈青年大学生创业计划书大赛并非凭空而来,它的前身是南京市自2014年起举办的青年大学生创业计划书大赛。2021年,为深度融入并服务南京都市圈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该赛事迎来关键升级,从一个城市的“独奏”,演变为十个城市的“合唱”,旨在打造一个更具影响力和辐射力的区域性创业品牌。

三年来,大赛的机制在探索中不断完善,内涵日益丰富。与往届相比,本届大赛的进阶之路清晰可见:赛事联动更为紧密,构建起“城市轮值、联合主办、资源共享”的协同机制,各城市人社部门将本地的产业园区、创投基金、导师资源汇入共享池,让优质项目能在都市圈内找到最适合的“栖息地”;产才对接也更为精准,大赛紧密围绕都市圈主导产业体系遴选项目,推动青年智慧与区域产业需求碰撞出更耀眼的火花;更重要的是,培育链条愈发完整,形成了“赛事+培育+落地”的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确保好项目不仅能脱颖而出,更能行稳致远。

创业者姜韦浩的蜕变,是这条培育体系最生动的写照。此次,他入围南京都市圈第三届青年大学生创业计划书大赛复赛。而回望他的参赛历程,恰是一场深刻的自我淬炼。从南京市第八届、第十届大赛,再到如今的都市圈大赛,他的足迹记录着一个创业者的坚实成长。

“从初次参赛折戟到荣获市三等奖,这两届大赛于我而言是一场彻底的淬炼。”姜韦浩坦言,他的创业思维正是在这一次次的打磨中,完成了从“天马行空”到“毕业即创业”的本质飞跃,让他深刻理解了硬科技创业的核心内涵。他的团队也从最初的“草台班子”,进化成权责清晰、具备良好化学反应的企业化团队。

在南京人社部门的全流程赋能下——包括创业培训、创业导师的跟踪指导、融资与业务渠道的对接、创业担保贷款的支持——他的项目实现了脱胎换骨。最初那个粗糙的创意构想,历经迭代,最终成长为拥有专利保护、经过市场验证、商业模式清晰的“基于异构通信的水质多场景AI监测预警平台”,并成功创办了南京昊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实现了从创业计划书到真正商业实体的关键跨越。

“这段参赛赋予我的,是远超奖章分量的、直面真实商业社会的认知与能力。”姜韦浩的感言,印证了大赛超越竞技本身的核心价值:它不只是一个赛场,更是一个强大的创业赋能器和加速器。

随着南京都市圈第三届大赛颁奖典礼的圆满落幕,新一轮的创新火种已在南京都市圈的广阔沃土中播撒。南京都市圈十城市人社部门的相关负责人纷纷表示,未来会继续深化南京都市圈青年创业合作,进一步完善跨区域扶持机制,挖掘培育更多青年双创人才与优质项目,为南京都市圈区域一体化发展与“双创”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劲的青春动力。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余梦娇

打开紫金山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