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林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联合贵州大学城市建筑与规划学院组建“红韵侗寨·木筑薪火振兴”研究生实践团,赴贵阳、遵义、昆明、百色开展2025年“百名博士老区行”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聚焦西南木结构民居保护与改造,运用学科交叉优势为乡村振兴提供科技方案。
共探木构基因,聚焦木居现状
实践伊始,两校师生在贵州大学城市建筑与规划学院举行深度交流会,双方本着“校地合作、基地共享、跨校组队、互学互鉴”原则,分享了各自在木结构材料性能改良、传统民居建筑形制研究等领域的优势,并共同制定涵盖民居测绘、材料分析、结构评估的联合实践方案。
团队深入大利侗寨、苟坝村等典型木结构聚落进行实地考察,系统记录了传统木结构建筑的榫卯工艺、材料老化及虫蛀状况,为精准改造积累一手数据。团队通过与当地居民交流,我们得知由于年轻人外出务工,传统的木结构建筑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团队成员意识到,在革命老区不仅要解决现有建筑的问题,还要传承和发扬这些宝贵的木构技艺。
重走红色征程,传承木构技术
在村寨实地考察后,团队先后市参观了遵义会议会址、百色起义纪念馆、粤东会馆等参观调研过程中,团队不仅接受革命精神洗礼,更着重考察了这些历史建筑的木构技艺。在遵义会议会址中,注意到部分建筑运用传统的木结构技术,历经岁月依然保存完好;在百色粤东会馆(红七军旧址),研究岭南风格木雕与本地气候适应性结合的智慧,为传统技艺创新汲取灵感。
团队成员意识到,传承红色精神和传承木结构建筑技术同样重要,两者都需要新一代的年轻人去发扬光大。百色起义纪念园内,来自广西当地小学的几位“红领巾讲解员”生动地讲述了百色起义的故事,让团队成员了解革命先辈们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幸福,不惜牺牲一切的精神。同时,团队学生向小讲解员们介绍了当地木结构建筑的特色和价值,激发了孩子们对家乡文化的热爱。这次双向宣讲环节,不仅传承了红色精神,还让当地孩子们心中种下了保护和传承木结构建筑文化的种子。
研学力行赋能 学子共绘新景
结合前期调研,两校学子充分发挥学科交叉优势,为大利侗寨、苟坝村等木结构民居的改造制定了详细的方案。在校友周光志所在贵州泽木绿建工程技术研究有限公司等企业的支持下,团队获取了优质的木材和先进的技术,为苟坝村的部分民居设计了加固方案,采用新型的木材连接件和防腐处理技术,提高了建筑的安全性和耐久性。在大利侗寨,团队提出了结合侗族文化特色进行民居改造的建议,如增加侗族传统图案的装饰,吸引游客,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他们还计划开展培训活动,向当地居民传授木结构建筑的维护和修缮知识,让传统技艺得以传承。
“在苟坝村亲手丈量木柱,在侗寨火塘边聆听匠人故事,我们真正触摸到学术论文外的乡土中国。”贵大研究生舒曼感慨。团队成员、南林研究生贾舒可说:“红色建筑中的木构智慧启示我们,技术革新需根植文化基因。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有责任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为乡村发展贡献力量。在传承红色精神的同时,也要保护和发扬传统的木结构建筑文化,让古老的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通讯员 贾舒可 尹申申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姜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