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需要长期输液、特别是接受抗肿瘤治疗的患者来说,一条安全、可靠的静脉通道就至关重要的。常规的“手臂输液管道”(PICC导管)是常用选择。但当这条“手臂之路”被疾病无情堵死时,该怎么办?
近日,南京市第二医院肿瘤一科就成功为一位病情复杂的危重患者,在下肢另辟蹊径——输液通路,解决了燃眉之急。
上半身“堵死”,常规输液无路可走
患者王先生(化姓)是肺癌晚期患者,病情较重。他肺部感染,只能保持坐姿才能呼吸顺畅,还出现了上腔静脉综合征——头面部、颈部、上肢和胸部的血液回流心脏的“主干道”被肿瘤压迫堵塞了,不仅肿胀难受,更随时有生命危险。雪上加霜的是,他还存在食管气管瘘等问题,无法进食,全靠静脉输注营养液和药物维持生命。
这种情况,常规操作是在手臂上植入PICC,以塑造输液通道。但为难的是,因为上半身的血管回流严重受阻,传统的“手臂输液管”根本无法置入王先生手臂。
多学科合力,下肢“打隧道”开辟新通路
肿瘤一科迅速启动多学科协作(MDT),联合麻醉科、放射科等科室,仔细评估了王先生的血管条件、身体状况后,果断决定:“手臂不行,就走下肢!”采用“隧道式PICC”置管术。
“隧道”是什么?简单说,就是在皮肤下人为挖掘一条小小的通道,将导管从大腿(股静脉)穿刺点引导一段距离后再进入血管。这就像给输液管穿上了“防护衣”和“延长线”,带来两大好处:
更安全:不易渗血、大大降低感染风险、导管在血管外不易移位脱落。
更舒适:导管出口远离关节活动部位,减少摩擦和不适感,尤其适合像王先生这样需要长期带管的患者。
方案确定后,肿瘤一科、麻醉科、放射科的医护团队紧密配合:精准测量定位、谨慎操作、即时影像确认。术后第一天,“生命通道”运行良好,王先生悬着的心终于放下。这条通过下肢“隧道”建立的PICC导管,成功解决了因病情导致上肢路径无法置管的难题,为后续至关重要的抗肿瘤治疗、营养支持和抗感染治疗铺平了道路。
专家提醒:及时建立合适的中心静脉通路至关重要
肿瘤一科护士长、中华安宁疗护专科护士王洁介绍,近年来医院接诊了不少像王先生这样的特殊病例。可惜的是,他们因各种原因疏忽了中心静脉通路的及时建立,导致了并发症。王洁强调,对需要长期输液或化疗的患者来说,好的血管资源是治疗的基础,是不可再生的“生命通道”!一旦像图片中那样严重损伤或耗竭,再高明的技术也难以施展。因此,及时建立合适的中心静脉通路至关重要,这可有效避免并发症,保护好宝贵的血管。
对于患者和家属,请务必:
1.认真了解导管维护知识(如何洗澡、活动、观察)。
2.严格按时维护:定期到医院进行导管冲管、换药,预防堵管和感染。
3.学会自我观察:每天检查导管周围皮肤有无红、肿、热、痛、渗液?导管有无脱出、回血?输液时有无疼痛?一旦发现异常,立即联系医护人员!
4.避免不当行为:不要自行撕扯敷贴,不要用置管侧手臂提重物或做剧烈运动,洗澡时做好保护。
通讯员 朱诺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王婕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