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岁的秦女士(化名)静静地躺在南医大二附院微生态医学科的病床上,她患上了渐冻症,全身被“冻”住已经有6年了,见到前来查房的张发明教授,她露出高兴的笑容。渐冻症是一种罕见且致命的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多在确诊后的3-5年内进展为吞咽困难、呼吸衰竭而离世,目前该病也缺乏有效治疗手段。那为何秦女士会出现在微生态医学科,学科要为这样一个没有办法的病人找什么样的治疗方法?

全球首例肠道菌群移植治疗渐冻症
病床上的秦女士不能说话,身上插着管子,哪怕是把病床抬高一点,都会让她难受。虽然病魔缠身,但在丈夫沈先生和医生团队的共同努力下,秦女士的面容饱满,神色安宁,身体状态平稳。
沈先生回忆,妻子的病情是在2019年出现的,肌肉没力气,路也走不动,确诊是渐冻症。第二年,病情发展就非常快速,从一开始的手掌肌肉有点萎缩,做不了精细动作,仅仅两个月后就无法独立行走了。“去过北京、上海的知名医院,都没有好的办法。后来我就上网搜索,了解到肠道菌群治疗。”于是,沈先生带着妻子找到了南医大二附院微生态医学科学科领头人张发明教授。早在2022年,张发明教授团队在国际上首次报道用洗涤菌群移植成功挽救该患者的案例。
渐冻症的发病机制复杂且尚未完全明确,让肠道内的菌群来治疗渐冻症,是脑洞大开还是有其科学依据?记者了解到,肠道微生物群可以影响肠道与大脑之间的交流,“微生物群-肠-脑”这一轴线目前已知与孤独症、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并、癫痫等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密切关联。情绪不好,肠胃功能就会受影响,一到考试,就容易拉肚子等日常生活现象都可以解释“肠脑轴”。
肠道菌群移植就是将健康人粪便中的功能菌群分离、洗涤,加工生产一些影响大脑的物质,健康的肠道菌群移植到患者肠道内,持续作用于人体神经来实现对疾病的治疗。在微生态医学科的病房内,有很多被形容为奇奇怪怪的病人,他们的病情疑难、复杂,往往在传统的独立学科范畴下已经无法治疗,为这些来自天南海北的没有办法的病人找办法,是张发明教授团队的日常工作。
“这是全球第一例将肠道菌群移植用于治疗渐冻症的,也是一个有显著效果的治疗案例。渐冻症患者一般确诊后生存期在3-5年,而我们已经到了6年,拉长到了一个极限的生存时间上。”张发明教授对秦女士的治疗效果给予了肯定。
险象环生却从未放弃
“陪着病人闯关,这不是件容易的事。”回顾这四五年的持续治疗,张发明教授表示,病情起起伏伏,险象环生,犹如过山车般惊险。
有一次,秦女士在家中摔倒导致脑外伤,正常情况下需要使用抗生素,但是她的病情一使用抗生素就会让肢体运动能力迅速下降。“当时试了三种抗生素都不行,情况很危急。”沈先生说,后来又经历了一次肺部感染,“那一次也很吓人。”
张发明教授当即为其做了肠道菌群移植,移植后秦女士的肢体运动能力就开始改善,体内感染也得到了控制。“就跟过山车一样,下去,我们就把它再拽回来。”张发明教授表示,肠道菌群移植治疗渐冻症的价值在于,一是让患者的免疫力变得强大,能够抵抗病菌的侵袭,特别是对肺部的保护,减少感染。二是,神经肌肉的损害不再被进一步的破坏,肠道菌群的移植治疗有了托底作用,甚至神经肌肉的功能还能往回“找”一点。临床实践证明,尽管完全康复尚未有可能,但肠道菌群功能重建对渐冻症病人的肢体功能是有治疗效果的。
目前秦女士的状况稳定,身体状态也维持在自然年龄阶段。治疗也进入稳定期,保持着每2-6个月一次的肠道洗涤菌群移植。
通讯员 陈艳萍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蒋晓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