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岁院士捐赠奖金设天文仪器与技术创新奖

紫金山新闻
2025-04-01 18:08
+关注

“感谢在座的各位,感谢我的合作者,感谢大家。你们一定会做得比我们更好。”3月31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南京天光所”)天文仪器与技术创新奖捐赠仪式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天光所研究员苏定强动情地说道。

当天,苏定强院士将个人获2023年度江苏省基础研究重大贡献奖的奖金(江苏省和南京天光所分别奖励)共150万元全部捐出,设立天文仪器与技术创新奖,以激励科研人员勇于创新,不断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加快实现天文技术领域的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苏院士平日里就对我们这些后辈关怀备至。他总是说‘要做中国人自己的创新’‘要为中国人争口气’。”南京天光所青年科研人员白华告诉记者,自己的研究方向是天文望远镜光学,苏院士经常给予她专业指导。在与苏院士的相处中,她深切体会到他对天文光学的热爱与执着。“比如,碰上科研难点,苏院士不深思熟虑透彻决不罢休;工作中哪怕存在细微调整不当之处,他也能敏锐察觉并指出。”白华说,苏院士拿出个人奖金设立天文仪器与技术创新奖,这极大地鼓舞了她,“往后我一定跟苏院士好好学习,科研上遇到难题不放弃,仔仔细细做好每一项研究,争取多做出点有用成果,为咱们国家天文光学研究多出份力。”

今年89岁的苏定强院士,是南京大学教授、博导,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研究员,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他是我国天文光学的先驱和领军人,作为主创人之一主创了世界上口径最大的大视场望远镜LAMOST。其研究成果获1993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1)、1998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排名第1)、2006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2);获中国科学院和江苏省六次科技一等奖,两次二等奖,其中七次排名第1;1999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他的重要创新,使我国天文光学达到了国际最高水平的层次。2009年国际编号19366号小行星被命名为苏定强星。

天文仪器与技术创新奖,早期暂时面向苏定强院士工作过的南京大学、南京天光所和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仪器有限公司开展评奖。待相关程序完善后,奖项评奖范围将扩大至中国天文学会会员单位。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张安琪

打开紫金山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