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课堂到田野,南林大人文院学子奔赴多地开展古树名木寻访调研

紫金山新闻
2025-04-16 16:01
+关注

在华夏大地的广袤版图上,有这样一群特殊的“守护者”,它们扎根于各个角落,以挺拔的身姿和历经岁月雕琢的纹理,静静诉说着历史的沧桑变迁,它们就是古树名木。

近日,一场聚焦于古树名木的寻访调研活动在南京、上海、安徽等多地开展,此次活动由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的“寻访最能讲好中国故事的古树名木”项目组组织开展,旨在深入挖掘古树名木背后的历史文化价值,推动对这些珍贵自然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在南京,团队重点探访了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的六朝松。这棵相传为1500多年前六朝时期梁武帝亲手种植的古树,虽历经风雨沧桑,树干内部枯死,但依旧枝叶葱翠。它见证了南京这座古都的历史变迁,从六朝时期的宫廷中心区域,到明代的国子监,再到如今的大学校园,六朝松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东南大学师生心目中的“精神图腾”。

团队成员通过实地测量、查阅历史资料、与当地专家交流等方式,详细记录了六朝松的生长状况、周边环境以及相关历史故事,为进一步研究和保护提供了详实的数据。

项目团队还前往南京浦口区惠济寺调研并与住持朗明方丈进行了交流。据了解,惠济寺内有三棵稀世之宝的古银杏树,每棵都有1500多年的树龄。这些古树不仅被列入“中国古典园林之景”,是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朗明方丈表示:尽管政府已落实避雷针安装、寺内完成围栏砌筑及香火迁移等基础防护,但每年高发的虫害与枯叶病,仍是古树面临的严峻挑战。

在上海,千年古银杏树成为调研的焦点。这棵位于浦东新区羽山路南侧泾南公园的银杏树,树龄长达1000年,在当地民间传说中被赋予了诸多神秘色彩。调研团队,对古树的树体结构、生长态势进行了科学评估,同时深入社区,与当地居民交流,收集有关古树的传说、民俗等文化信息,力求全方位展现古树的文化价值。

而在安徽,闻名遐迩的黄山迎客松成为此次寻访的重要一站。黄山迎客松屹立于黄山之巅,树龄约1300年,一侧枝桠伸出,恰似热情迎接八方来客。调研团队不仅对迎客松的生长环境进行了细致勘查,还深入研究了它在文学艺术创作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其作为文化符号在国内外传播的深远影响。

此次寻访调研活动成果丰硕,不仅收集到大量关于古树名木的一手资料,还发现了许多古树背后鲜为人知的历史文化故事。这些成果对于丰富人们对历史文化的认知,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团队也在调研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如部分古树生长环境受到威胁、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深入等。

针对这些问题,调研团队表示,将联合相关部门和社会力量,共同推动古树名木的保护工作:一方面,通过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古树名木保护的意识;另一方面,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数字化监测、保护技术研发等,为古树名木的健康生长保驾护航。此外,团队还表示,将进一步深入挖掘古树名木的文化价值,通过文化创意、旅游开发等方式,让古树名木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古树名木寻访调研活动对保护和传承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而言具有重要意义,期待在各方共同努力下,这些古树名木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继续见证岁月的流转,讲述属于它们的故事。(通讯员 黄鑫雨 记者 臧首成 蒋星辰)

打开紫金山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