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一把伞”实在太不容易,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学院教授余莉经过近30年的努力,从“一次跨界”到“一生坚守”,她和团队成员在降落伞研制征程中,不断挑战,一路攻坚,确保降落伞从顺利开伞到平稳降落,每一个褶皱、每一次折叠、每一个风险点……都要反复试验、提前考虑,确保万无一失。

一次“跨界”门外汉闯入新领域
1996年,余莉来到南航,刚工作就遇到了职业的重大抉择——转向“防护救生/气动减速”这一完全陌生的领域。重新改方向,就意味着她要从零开始,这是个巨大的挑战,在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后,余莉还是从大局出发,转战新领域,她的第一个科研项目,就是开展降落伞的研究。
从0到1哪有坦途——没有经费、没有设备,就从自己工资里“挤”。她省吃俭用,用攒下来的工资给自己买了台办公电脑。至今她依然记得,在一盏小灯下,蜷缩在拥挤窄小的书桌上,埋头研究的时光,近处是堆积如山的专业书,远处是女儿的睡颜,虽然辛苦,但内心却被幸福填满。没有学科基础,就从头开始学,她不仅自己要学,还要教学生学。降落伞的研制涉及到力学、防护救生等诸多专业内容,余莉就在教中学,她担任《流体力学》的教学工作,“这门课理论性很强,学好不容易,教好更不容易”,在教课前,她借阅了大量专业书籍,力求融会贯通。
持续地突破要有“铁人”般的意志——“有太多的难题需要思考如何去解决,即便身体在休息,脑子还在运转”,面对工作,余莉表现出“铁人”般的意志。2019年夏,在接到申报173指南项目时,余莉因肾结石手术刚出院,身体比较虚弱,因为申请的项目方向与降落伞相关,她放弃了休养,投入到项目申报中,时间紧、任务重,面临的问题繁多、涉及的学科方向众多。那段时间,余莉团队里只有她一个教师,她只能带着博士生夜以继日的讨论修改申报材料,通常工作到深夜12点多才回家,早上5点又去单位工作。“每天到办公室最早的人”“随时都能找到”“一稿论文能改十几遍”……这些都是学生对余莉的共识,“每次想要偷懒时,看到余老师比我们还要辛苦努力的工作,就会立马打起精神来”,余莉的学生李永浩说道。

一段攻坚路,用实力赢来的信任
降落伞研制是个多大的工程?它作为柔性织物包装的典型代表,具有体积小、重量轻、效果好的特点,在航空航天领域应用广泛。这又是一个多细的工程?从顺利开伞到平稳降落,每一个褶皱、每一次折叠、每一个风险点……都要反复试验、提前考虑,确保万无一失。
“在不确定性中,找寻更多确定性”——降落伞从伞包打开至着陆(水)的一系列工作过程中,决定其安全可靠最重要的一环就是降落伞的开伞过程,其中不确定性极多,理论研究难度很大。如何从流场—结构的力学机理上来理解降落伞的开伞过程,一直是困扰学术界多年的难题,国内外都没查到解决办法。余莉带着团队一遍遍摸索,始终执着于该问题的研究,不断优化建模,计算量越来越大。“我们提前预演到的不确定性越多,应用时的确定性就越大。”经历了十多年不断地摸索和总结,经历了无数次失败,她和团队最终为重大项目的降落伞系统研制提供了强力的技术支持。

在首次火星探测任务中,余莉接到了火星降落伞的优化设计及分析工作。由于过去对柔性降落伞的耦合一直停留在亚音速层面,如何突破超音速下的技术分析瓶颈,是最为关键的问题,“这是新问题,就不能按照老思路办,更新思路、开拓创新才能突破瓶颈。”“创新不一定从零开始,可以是现有基础的延伸。”余莉认为用新理论解决技术难题,用新方法攻克顽固问题,这都是一种创新,在查阅了大量资料、尝试了多重路径之后,余莉率领团队提出了虚拟边界接触方法,结合网格更新技术,率先实现了超音速降落伞的耦合计算,不仅稳定性增加,减速性能也有所提高。
他们的突破不止于此,为了给火星环境下火星伞的材料选择提供关键数据,团队建立了一套理论模型及试验测试方法,还提出了折叠织物的新型建模方法及基于薄膜模型的降落伞高超音速紧耦合求解策略,实现了降落伞设计由纯粹经验向优化设计、理论预测的跨越,为伞衣改进设计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余莉也因此获得了“首次火星探测先进个人”称号。

“我们所做的工作是平稳着陆的关键一环”,为接好整个系统的最后一棒,余莉没有一刻放松过。一丝不苟、认真严谨的她,一直以身作则影响着团队师生,“有余老师在就安心”逐渐成为了业界的共识。随着余莉的科研成果越来越突出,很多重要项目都会来寻求她的技术支持,这是一份用实力赢来的信任。
一群同行者,要对得起他们的选择
科研项目不断“找上门”,科研成果得到认可的同时,也给余莉增添了烦恼,团队人员数量的不足,让每个人都承担了超量的科研工作,而作为团队的“领头羊”,余莉自己更是在超负荷工作。“自己成为光热,才能吸引人”,壮大团队迫在眉睫,不爱社交、稍显“内向”的余莉,靠着扎实的工作和口碑吸引了团队成员。在她的课堂上,就遇到了很多对“降落伞”研制感兴趣的学生,仇博文就是其中一员。“跟着余老师学习,能深刻感受到她对科研事业的热爱。”

“每天都感觉在‘欠债’,必须带头加速跑”“想把经手的每一个任务都做到极致。”时间紧、科研任务重,余莉就一分钟当做两分钟用,经年累月,每天十几小时辛苦的工作,致使她的颈椎、腰椎落下了严重的病根,“你的腰椎管已经窄到了只有一条细缝,必须立刻手术!”面对医生的通牒,看着眼前教学、科研需要完成的工作,余莉最终选择保守治疗,从此,座椅脊柱靠背、钢板支撑腰托就成了她的“护甲”,即便出差都要带上腰托。
“我们的专业方向是一个宝藏,很多项目都需要我们提供技术支持。”余莉的学生经常在还没毕业的时候,就已经被相关单位“预订”了。“让团队力量更壮大,让每个团队成员都有好的发展,让这个专业能够继续有更多成果产出,发挥更大作用,这一直是我努力的方向。”专业的传承、团队的培养更是成为余莉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
“我不是一棵大树,更像一棵杨柳,即使生活的风雨再大,也不会轻易折断。” 这是余莉对自己的人生定义,她总是咬着牙挺过每一个困难时期,在近30年降落伞技术研制中,她不仅为自己撑起了“一把伞”,更为团队撑起了一片天。
通讯员 彭丽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姜静
图片由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