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的脚步越来越近,2025年春运于1月14日拉开序幕。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春运。上世纪八十年代,为了一张回家的车票,全家出动,在寒冬通宵排队;九十年代,双层空调列车、全列软卧列车相继出现,南京禄口机场正式通航;进入新世纪,高铁拉近了返乡人与家的距离。
春运开启前夕,记者来到南京市档案馆。珍贵的档案见证着一场场饱含深情的奔赴,其中是否也有你的故事?
马车忙春运,还值夜班
上世纪五十年代,南京还保留了多条马车客运线路用于承担部分城市客运任务。
市档案馆工作人员介绍,1957年,南京马车运输合作社有100多辆马车参加了春节客运。主要行驶路线是新街口到玄武门,马车站设在当时的糖坊桥;新街口至中华门,马车站设在丰富路,为在南京城内过年的人提供了一定的交通便利。为了方便剧场、影院最后一场观众回家,部分马车服务时间还延长到了深夜11点左右。
随着迁回南京的公共汽车公司逐渐恢复营业,加之方便快捷的公共汽车发展迅猛,乘坐马车的人逐渐减少,马车渐渐退出人们视线。
水运淡出春运舞台
在上世纪五六十至七八十年代,南京的春运不仅有铁路、公路、航空,水运也是重量级的一环。《南京日报》记载,1980年,在春节前增加了客轮,本来隔天一班的船也增加到了每天一班,轮船运输公司在燕子矶和八卦洲的渡口上增加了400多客位的渡轮,乘客随满随开;春节前几天,还将中山码头的末班船时间延长到夜里11点,浦口码头末班船也延迟到了将近夜里12点。

但在90年代,水运遇冷。1994年的《金陵晚报》报道,“往年人等船,今年船等人”。往年旅客爆满的南京长航春运,当年却变得清淡起来。
还记得那张硬板火车票吗?
1980年春运期间,南京站售票窗口首次使用了第一代电子售票机。在当时,这样的设备实属罕见。

市档案馆工作人员介绍,在电子售票机引入之前,火车票都是板票样式,上面印有车站、席别、价格等信息,买到票时再贴上印有具体车次和座位号的“票号”,才算是一张完整可使用的火车票。
2019年7月27日,南京作为沪宁城际铁路试点车站,应用电子客票,旅客无需取票,刷证即可乘车。同年11月12日起至12月中旬,包含南京南站在内的第一批45个车站,启动电子客票应用实施推广工作,旅客开始逐渐告别取票进站的方式。
42年前就应对500万人高峰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的出行需求日益增加。1983年,我国春运客流达到1.24亿人次,春运也由地方协作上升到全国性的铁路、道路、水路、航空分工协作。从这一年开始,各种交通运输方式都加入了春运大军,春运不再是铁路包揽天下。
记者在市档案馆看到一份《南京市政府联合运输指挥部、南京市交通局1983年春运工作小结》的档案,上面写道:“1983年春运40天,铁路、公路、航空共运送旅客373万人,比1982年同期增长13.5%,其中进口178万人,比1982年同期增长14.7%;出口195万人,比1982年同期增长12.5%。另外,轮渡运送了132万人,比1982年同期增长3.9%。”
当年南京地区的春节运输任务比往年更繁重,由于铁路车票数量有限,为了买上一张票,南京家家户户几乎全员出动。春运高峰期,长长的队伍从售票厅排到了候车室、站前广场。
进入80年代后,南京每年春运期间,火车站都是人山人海。工人崔建平于80年代末到南京工作,他告诉记者,第一年他还不了解春运的“威力”,“那时候觉得应该不会有那么多人,也不急着买票,直到一个工友拉着我凌晨去火车站排队,根本挤不上去。”
实习生 杨清清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祝东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