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2日,南京市第一医院河西院区,49岁的刘先生接受了人工心脏植入手术。如今三个多月过去了,刘先生恢复良好。据悉,此次人工心脏植入手术的成功,也标志着南京市第一医院河西院区向打造国际化的心血管病医院迈出了重要一步。
四项“修心”手术同时进行
此前,刘先生已辗转江苏多家医院治疗,被诊断为扩张性心肌病,心功能Ⅳ级,病情危重。家人经过多方打听,慕名来到南京市第一医院河西院区心胸血管外科。经过细致的检查和分析,刘先生确诊为“终末期心脏病”,药物治疗或常规手术已起不到任何作用。
经过全面评估临床表现、检查结果和各项生理指标,确认刘先生符合左心室辅助系统(人工心脏)置入术的适应症,同时无其他手术禁忌。最终陈鑫教授、王睿主任团队为刘先生行左心室辅助装置(人工心脏)植入+主动脉瓣置换+三尖瓣成形术+左心耳切除手术。
10月12日为手术日。开胸、建立体外循环、主动脉瓣置换术、左心耳结扎术、组装泵、定位最佳植入点、放环固定,植入装置,连线开机,手术团队一套动作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很快,人工心脏在刘先生的胸膛中正常“跳动”起来。在手术医师、麻醉医师与体外循环灌注师协作下,刘先生顺利脱离体外循环机辅助,在人工心脏的平行做功辅助下,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正常、平稳。
而术后重症监护室的监测仍是专家医护团队心中的“一块石头”。河西院区重症医学科主任施乾坤介绍,重症监护室的任务就是密切观察,随时调整维护心脏功能,进行抗凝抗感染治疗等,维持血流动力的稳定,保证患者能与体内的人工心脏“和谐共处”。
在重症监护团队精心治疗与护理下,刘先生恢复良好,术后第三天便开始康复训练。刘先生之所以可以恢复如此之快,除了他本身积极地配合以外,也离不开全院推行的“快速康复”。施乾坤表示,除了心胸血管外科和重症医学科,手术前后麻醉科、体外循环小组、营养科、心理科等多学科联合合作,为患者在术前、术中制定疗效最佳、治疗损伤最小、最适宜的个体化方案,让患者并发症降低到最少。
终末期心衰患者的“救命稻草”
“人工心脏对于心衰终末期患者来说可谓‘救命稻草’。”王睿介绍,人的心脏拳头大小,每时每刻跳动,主要功能就是为血液流动提供动力,把血液运行至身体各个部分。当心脏泵血功能衰退到一定程度,称之为心衰。生理性退化是一部分原因,还有一些是疾病导致的,如扩张性、肥厚性、病毒性、酒精性心肌病,还有一些严重的冠心病和瓣膜病等,也是导致心衰的重要原因。
目前心脏移植是重症和终末期心衰治疗的最有效手段,但很多患者往往在等待匹配“心源”的过程中就不幸离世。人工心脏则是模拟心脏运行功能,由血泵、驱动装置、监控系统、能源四部分构成,和心脏移植不同,“人工心脏”植入并不需要摘除患者原先的心脏,实际上是在心脏旁边加了一个“机械泵”,代替心脏的泵血功能,泵的一端通过插管插入左心室,将血液抽吸出来,通过人工血管输送到升主动脉即我们常说的大动脉,进而到达全身。如此,人工心脏不但可有效弥补“心源”紧缺问题,让心衰终末期患者有等待心脏移植的机会,甚至可以终身依靠人工心脏生存。对于一些短期心衰、心功能有恢复可能的患者,也可以先用人工心辅助,待心功能恢复后再拆除人工心脏。
呼吁纳入医保让更多患者“装得起”
人工心脏不仅让心衰患者看到活着的希望,同时,植入“人工心”也让更多患者体面、有尊严地回归正常生活。
王睿介绍,早在2013年,全球的人工心脏数量就超过了心脏移植的手术量。现在,人工心脏的工艺日臻完善,向着体积小、重量轻、功耗低、续航长、术后生活便捷等方向发展。以刘先生植入的这颗人工心脏举例,这是我国自主研发的“中国心”,体积只有乒乓球大小,仅有90g重,比市场上同类产品直径缩小40%,重量减轻50%,是全球体积最小、重量最轻的全磁悬浮人工心脏。刘先生术后在很短时间内就适应了这颗人工心脏的存在,除了必须背着一个装有电池的小包外,和正常人生活无异,工作生活都没有任何问题。
除了便捷外,人工心脏相关机械故障、并发症包括血栓率等风险也一再降低,如今人工心脏1~5年近中期生存率不亚于心脏移植,甚至在一些大的心脏中心,人工心脏的近中期生存率甚至要优于心脏移植。如在南京市第一医院心脏大血管中心,目前共植入60多例人工心脏,术中植入成功率接近100%,术后2年生存率超过90%。今年该中心还成功完成了全国首例二次且左右心双人工心脏植入手术。
“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价格问题了。”王睿介绍,目前国产的人工心脏价格大概50万~70万元,进口的接近100万元,对于大多数家庭来说是个不可承受的“天价”,临床上他就曾遇到因为家庭经济原因而最终只能无奈放弃植入人工心脏的患者。据了解,目前江苏大部分地区医保还没有将人工心脏纳入其中,患者需要自费。他呼吁,能够早日将人工心脏纳入医保范畴,让更多的终末期心衰患者能够装得起用得上。
通讯员 曹慧慧 单申生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程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