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南京:探索产业科技创新向上路径

紫金山新闻
2024-12-30 19:12
+关注

这个月,南京产业科技创新频上热榜。

12月23日,工信部公布2024年国家高新区评价结果。结果显示,南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南京高新区”)综合评价前进6名,进入全国前10、位列第9位,并且在优质企业数、工业总产值、高技术产业营业收入、企业研发投入强度等单项排名中进入前5。

12月14日,“2024中国年度最佳雇主”评选结果揭晓。南京再次荣膺全国“最佳引才城市”。

12月13日,美国《科学》杂志网站公布了2024年度十大科学突破评选结果。其中,南京科学家发现的迄今最古老的多细胞真核生物化石荣登榜单。

时钟再往前,南京获得的荣誉不止于此。《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中国城市“95后”人才吸引力排名》中,南京分别位居全国第7和第6;“2024自然指数—科研城市”排名,南京升至全球第5;2024中国城市科创金融指数中,南京位列中国城市科创金融指数综合景气度排名第五;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中的百强科技集群排名,南京跻身第9位。

这些榜单分量有多重?有的持续霸榜,有的更进一步,南京凭什么?透过榜单“进位”,我们又能窥见什么样的发展趋势?

“高光”频频:创新、产业、人才、金融均有涉及

细看这些榜单评价指标,从高新技术产业到技术成果突破,从人才吸引力到城市就业,从科技集群到科创金融,涵盖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它们汇聚在一起,指向的是这座城市的产业科技创新整体实力。

在榜单里,我们看见一个高新技术产业攀高向强的南京。

在2024年国家高新区评价结果中,“评委”是工信部,与南京高新区“同台竞争”的是全国177家国家高新区。评价结果是衡量高新区发挥高质量发展核心载体、关键引擎作用,以及提升产业创新能力,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成效的直接体现。在这个榜单中表现优异,实现进位,有力彰显了南京高新区的发展势头之猛。

另外一些全球榜单,则凸显了南京“科研城市”实力。

科研城市全球第五,较上一年排名上升一位。这个排名出自“2024自然指数—科研城市”,由全球知名学术出版机构施普林格·自然集团根据全球顶尖期刊作者所属城市的数据进行分析排名得出,是一份国际公认的、能够衡量机构、国家和地区在自然科学领域的高质量研究产出与合作情况的重要指标,在全球范围内有很大影响力。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预先发布的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GII)、全球科技集群百强榜,南京全球排名第九,中国上榜集群第四位,全球排名较2023年上升两个位次。在强者如云的全球科技集群中,这种超越实属不易。

在各类科研榜单中名列前茅,反映了南京科技创新的深厚积淀、扎实基础,也展现了近年来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所取得的亮眼成绩。

城市的活力、竞争力,最终都聚焦于对人的吸引力。“2024中国年度最佳雇主”评选活动,《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中国城市“95后”人才吸引力排名》榜单的评审,均为专业机构负责。它们是人才流向的“显示屏”,见证了南京与人才的“双向奔赴”。

金融服务赋能科技创新。中国城市科创金融指数由国家高端智库——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金融所团队编制,是国内首个应用景气指数原理针对地方科创金融发展状况开展评估研究的指数。南京排名全国第五。跃动的数字,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带来新的机遇与动力。

探因“进位”:产业科技创新铆足劲

面对当前如此激烈的发展赛场,南京能够在各类榜单上保持领先、争先进位,背后原因值得细细探究。

作为科教名城,南京拥有50多所高等院校、90多名两院院士、百万名在校大学生,建有紫金山实验室等一批重大创新平台,科技人才“家底”雄厚。但榜单“进位”,更多靠的是全市上下以改革思维、实干作为,谋划和推动体制机制创新,构建贯通式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将科技资源活力释放出来。

为此,南京做了很多探索——

在供给端,高校院所和战略科技力量被寄予厚望、给予大力支持。探索首席科学家“负责制”、鼓励科研成果“自主转化”、建立校(院)地合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快推动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南京生物医药和信息通信两个分中心建设……一系列措施正在实施,旨在夯实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化攻关能力,畅通高校院所成果转化渠道,实现科技成果供给质量跃升。

在需求端,真正让企业成为科技创新主体。持续完善“创新型领军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梯度培育机制,针对不同类型、不同阶段企业发展特点精准孵化培育;推动组建“龙头企业+高校院所+上下游企业”创新联合体建设,培育出一批标志性、可供市场转化的创新成果。同时,围绕“4266”产业体系加强应用场景示范推广,在智能驾驶、低空经济、智慧建筑等领域打造一批高水平应用新场景,支持创新产品推广应用。

在转化链,实现科技成果与应用市场“双向奔赴”。构建“4+1”全链条转移转化平台矩阵,高效整合现有服务资源,建立“一站式”人才服务平台载体,实施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培养专项计划,建立全球创新资源合作网络。深化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打造“宁科投”“宁创融”“宁科贷”等科创金融产品“谱系”,引导更多“耐心资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

此外,在产业园区方面,南京还围绕做实做好“高”和“新”两篇文章,持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科学构建“一区15园”管理体系,并鼓励产业园区联合推进科技成果“沿途下蛋、持续转化”,持续激发高新园区发展动能。目前园区产业细分赛道、错位发展、特色发展、集群发展格局已初步形成。

由此,南京产业科技创新实力得以发挥释放——

紫金山实验室先后发布重大原始创新成果近30项。近两年在宁高校院所输出到南京的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54%。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万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2.3万家,新增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3家、居全省第一、全国第四。

向上之“径”: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一张张榜单上的一项项数字排名,折射出南京经济发展的优势和强项,同时也为开启新的奋进征程指明发力点和增长点。

12月28日,中共南京市委十五届十次全会举行,回顾总结今年工作,研究部署明年任务,动员全市上下坚定信心、鼓足干劲、勇挑大梁,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中更好彰显省会担当、作出示范引领。

全会提出,“要着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协同突破,在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新动能新优势上走在前列”“要以产业科技创新深度融合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

记者获悉,南京将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力度,支撑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多领域不断取得新突破;梯度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支撑培育创新型产业集群,加快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更好地构建贯通式科技成果转化链条,加速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破解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大力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推动南京都市圈、南京科创圈区域创新合作,积极融入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持续构建国际协同创新网络,招引汇聚全球科技创新资源落地生根。

就在前几日,2024中国高校科技成果交易会在南京开幕。现场,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59所参建高校与南京市、苏州市签署校地合作协议,20个江苏区域中心落地转化项目、12个产学研合作项目及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0个金融机构合作项目签约。其中,在宁的生物医药分中心、信息通信分中心各与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签约5个项目。

记者从信息通信分中心了解到,该分中心成立以来已对接高校成果300多项,落地转化12项,其中3项获得了“拨投结合”机制共计6000万元资金支持。信息通信分中心负责人表示,后续,分中心将继续加强对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的探索和创新,希望能够吸引更多的高校科技成果落地。

向上之路,没有止境。南京正积蓄再出发的力量,在新的年轮中持续跃升,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中更好彰显省会担当、作出示范引领。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张安琪

打开紫金山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