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申遗成功,人类非遗再添中国文化瑰宝!保护与传承非遗,青年是的主力军。
在南京,一些高校将非遗保护与传承融入教育教学中,着眼于培育大学生这一数量庞大的非遗“粉丝”群体,让更多年轻人沉浸式感受非遗的魅力,为推动非遗的创新性发展注入青春力量。
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师生共同制作的秦淮灯彩。校方供图“金鱼摆着尾巴在天上游,荷花居然盛放在寒冷的冬日,就连飞机也穿上了‘花衣裳’……”临近春节,在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秦淮灯彩非遗文化传承基地”,浓浓的年味扑面而来。
秦淮灯彩造型优美、工艺精湛、色彩鲜艳,是南京文化的代表形式之一,也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成员。但扎灯的传统工艺十分讲究,就拿一盏小小的荷花灯来说,就需要劈、扎、糊、裱、拓等62道工序才能完成制作。如何化繁为简,让灯彩走进大众心中?该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大三学生蔡宇翔、何欣柔、李存、王昭月的实训作品——秦淮灯彩H5交互设计,运用数字媒体传播技术展现秦淮灯彩的璀璨历史和制作技艺,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深度融合,让普通人也能化身非遗传承人。该H5交互设计首页列出四个主题“秦淮灯彩简介”“制作工艺”“不看会后悔”“趣味游戏”,翻开“制作工艺”,动动手指就用斧头将竹子一劈两半,用细细的竹条扎制骨架,再进行外侧糊裱……短短一分钟,一只可爱的兔子灯“跃然纸上”。
“将秦淮灯彩引入课堂,聘请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顾业亮为指导老师与师生共同开展灯彩产品种类创新,是学校近年来‘活化’非遗的创新实践。”南铁院艺术学院教师马娜娜介绍,在顾业亮指导下,学校开设《走进非遗(秦淮灯彩)》、《非遗灯彩特色劳作》两门公共必修课,将秦淮灯彩的“闪亮”映入每位学生心中。
除了秦淮灯彩,另一项国家级体育非遗项目——石锁,在南京高校的传承也开展得有声有色。2015年,南京体育学院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开设《石锁运动》课程,总计32个课时,计2个学分。课程不但阐述了石锁的由来,还教授学生基本功法、套路创编、健身操、游戏等技艺,让学生更好传承这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截至目前,该课程已先后教授学生100余名。
南京体育学院学生在2024年全国民间石锁邀请赛上表演智能e石锁。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王怀艳 摄不仅如此,学校还组织专家,对石锁运动的专业化、竞技化进行提升和引导,编写石锁竞赛组织与裁判等相关规则;积极举办、承办各类“石锁进校园”展演活动暨大学生石锁比赛、全国首届石锁传承与发展论坛等专业赛事和论坛。
此外,学校还自主研发了全新智能e石锁,在传统石锁基础上加入了传感器和新材料,具备智能技术、数据分析等功能,使石锁竞技成绩更公开、公正、透明。“从石锁教学、训练到竞赛的全链条发力,我们希望能加速推动石锁运动从一项民间爱好和运动发展成为一项有广泛影响力的专业赛事,引领石锁新‘石’尚。”南京体育学院武术与艺术学院副教授,江苏省石锁运动协会副会长徐诚堂说。
民俗学博士、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学系主任张兴宇建议,相关部门还可以利用多种方式、手段进行宣传和推广,让年轻一代有参与感和自豪感,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和认识非遗的当代价值;做好非遗城乡传承空间与青年群体的生活连接。如南京要用好“老门东”“城墙”“高淳老街”“响堂村”等场景做好传承,给大学生等年轻人提供体验、钻研、传播的实践机会;高校可根据学生们的需求,可以将老艺人“请进来”,也可以带着学生“走出去”,到一些特定的场景进行沉浸式感受非遗的魅力。
此外,他还建议建立更多鼓励创新传承的机制,鼓励年轻人将传统技艺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加强青年与非遗保护传承的日常情感性联系。一方面为非遗注入青春力量,让非遗更具现代感和互动性;另一方面也丰富了年轻人的文化生活,丰盈他们的内心世界,助力他们成长。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何洁 李花 王怀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