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天动得不歇火,屁股下面有钉子一样,就是坐不住,打也没用”“老师三天两头发消息说上课开小差,学习一塌糊涂,不仅自己不听讲,还打扰其他小朋友,我现在只要看到信息是老师发来的就心慌”……南京市第一医院儿科郦银芳主任开设的学习困难门诊上,经常遇到这样一进门就开始诉苦的家长。面对家中的“熊孩子”,家长束手无策,甚至失去了耐心,打骂成为教育孩子的唯一手段。他们经过老师推荐,来到这里寻求一个答案,“为什么我的孩子会这样?”他们来这里更是为了寻求帮助,“郦主任,我们家小孩还有的救吗?”
上了三年级,学霸成学渣
秦女士说自己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会带着儿子来看学习困难门诊。
“一二年级虽然有点调皮,坐不住,但成绩还可以,科科都是优秀,学霸,运动达人,真的是‘别人家的孩子’,没想到三年级开始成绩突然下滑,开家长会时,老师还私下和我说过他上课有点坐不住,我们没当回事,男孩子嘛,好动正常的,而且家里老人也经常说顽皮一点聪明,不碍事。没想到一学期下来,直接从学霸变成学渣了,还成了班上的‘捣蛋鬼’,老师提醒多次无效,建议我来看看孩子是不是多动症。”秦女士一边说一边拉着儿子小高的胳膊,不停地让他坐好,10岁的小高坐在凳子上扭来扭去,用手不断翻医生台面的皮垫,对秦女士的呼唤不太理会,不耐烦,经常插嘴,多次打断医生和他妈妈的交谈。
经过量表测定,小高存在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而且不是轻度的,他的各种“调皮捣蛋”都是他自己控制不了的,需要药物和行为矫治配合治疗。
拿到诊断报告,小高妈妈松了一口气,又愧疚不已,“知道原因就好,我之前以为他是故意的,总是责怪他,我错怪孩子了。”
看上去努力,实为“沉默”多动
郦银芳主任介绍,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俗称“多动症”,是一种易发于儿童时期的神经发育障碍,也是儿童心理门诊中十分常见的疾病之一。相关数据显示,中国约有2300万儿童青少年患者,患病率约为6.2%左右。多动症主要表现为与年龄不相称的注意力易分散,不分场合的过度活动和情绪冲动,症状往往在小学阶段最为突出,但部分孩子在幼儿园阶段就会出现一些症状,比如过分活跃、调皮、不听话等。
虽然我们常将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称为“多动症”,但多动症的症状却不仅仅是多动。郦银芳主任特别提到,多动症其实有三种类型:注意缺陷型、多动冲动型和混合型。其中,注意缺陷的儿童可能没有明显的多动、冲动症状,很容易被家长忽视,常因看上去很努力成绩却上不去而被称为“笨小孩”,这类患儿需要特别关注。
“上课也不说话,更不会到处跑,怎么会是多动症呢?”这是很多注意缺陷型孩子家长的疑惑所在。郦银芳主任介绍,多动冲动很好理解,即活动水平明显比正常儿童高,在需要安静下来或需要遵守秩序的场合表现尤为突出,比如上课时会离开座位;在不适当的场合跑来跑去或爬上爬下;话多,经常滔滔不绝;经常在问题没说完时抢答;难以按顺序等待,经常在排队时表现不耐烦;经常打断他人对话或者打扰别人等。而注意缺陷型可表现为经常粗心大意;在听课、阅读时难以保持注意力;没有时间管理能力;经常因外界的无关刺激而分心;经常丢失学习用具、日常用品等;很难按照指令与要求做事;和别人说话心不在焉等等。“笨小孩”看上去很努力,真正情况则是人好好地坐在凳子上,心却已经放飞出去了。混合型的症状则以上二者兼而有之。
注意力测试“多动症”别乱贴,爱和理解是良药
临床上,郦银芳主任有时候也会遇到因为孩子整天闲不住而过于焦虑孩子是否有多动症的家长。她提醒,“多动症”的标签不能轻易给孩子贴上,疾病的诊断需要在相对长的时间内、在两个以上的场景中(如学校、家庭)存在,并且需要综合考虑孩子的年龄及对功能(如学业、交往)的影响等各方面因素。以注意力来说,儿童在不同年龄段的注意力集中时间不同,正常情况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延长,一般情况下,5-6岁时注意力集中时间为12-15分钟,7-10岁为20分钟,10-12岁为25分钟,12岁以上可以达到30分钟。当孩子的注意时间明显短于以上时间,并且跟班级内同龄孩子明显不同时,才考虑为异常。因此,如果家长觉察到孩子与同龄儿童相比,在注意力、好动、情绪上表现大为不同,应到医院做进一步评估、诊断,而不是觉得孩子好动就自认为孩子是“多动症”。
但鉴于多动症对于儿童成长的不良影响,如果孩子一旦确诊,就要尽早干预。各国儿童多动症诊疗指南的一致意见是多动症患儿6岁以前主要是靠行为训练和行为管理来矫正;到6岁以后则首选药物治疗,还要配合行为训练,目前常用的药物有哌甲酯、托莫西汀等。然而很多家长会抵触药物治疗,往往会选择在网上购买一些宣传提高注意力的保健品。对此,郦银芳主任表示,这些保健品只能起到辅助作用,不能替代药物治疗。其实,治疗多动症的精神科药物,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开始使用,已经过数十年的验证。孩子只要是在医生指导下科学合理用药,是不用担心用药安全问题的。
“理解和关爱是多动症孩子最好的良药。”郦银芳主任提醒家长,如果孩子诊断为多动症,应接纳孩子的多动症状,避免对孩子进行不必要的责备和批评,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支持。生活和学习中,应及时发现孩子的闪光点,肯定孩子自身的努力,通过表扬孩子的积极行为,鼓励他尝试改变自己。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程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