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市第二医院汤山分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医师胡志亮的前沿研究成果在线发表。该研究为既往存在HIV耐药史的感染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研究结果显示,该方案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同时,简化患者服药流程,使治疗过程更加便捷,进一步提升了药物依从性。
研究背景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艾滋病毒感染现已被视为一种可以管理的慢性疾病。通过坚持抗逆转录病毒治疗,许多感染者能够将病毒载量控制在极低水平,甚至接近健康人群的寿命。
国内过去20年,以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NRTIs)为基础的联合抗病毒方案,显著降低了感染者的死亡率,并有效遏制了艾滋病毒的传播。然而,该治疗方案具有较低的耐药屏障,艾滋病毒耐药性逐渐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挑战。随后,以蛋白酶抑制剂(PI)为基础的治疗方案被作为应对一线治疗失败后的二线治疗选择。
尽管这一、二线方案通常能够有效抑制病毒,但仍存在些许不足。
1)该方案中广泛使用的药品【利托那韦/达芦那韦(LPV/r)】常伴随着多种副作用,最常见的是胃肠道不良反应。此外,PI类药物还会影响脂质代谢,如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的升高。
2)PI类药物与多种药物之间有广泛的相互作用,这不仅增加了临床管理的复杂性,还可能导致治疗效果减弱或副作用增多。
3)最重要的是,PI类药物的每日服药次数较多,患者每天通常需要服用6片药物,这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近年来,随着新一代整合酶抑制剂(INSTIs)的出现,HIV治疗领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尤其是单片制剂的问世,如比克恩比诺片和拉米夫定/多替拉韦,由于其优越的疗效、低药物相互作用、高耐药屏障以及良好的耐受性,逐渐成为HIV治疗中的一线治疗方案。
然而,对于那些有耐药史的患者,拉米夫定/多替拉韦则不推荐用于既往存在拉米夫定耐药的患者,而比克恩比诺片则临床应用数据有限。那么对耐药患者,是否有更加合适的治疗方案?
研究设计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南京市第二医院开展了一项前瞻性、多中心的单臂队列研究,评估了比克恩比诺片在病毒抑制成功的HIV患者中,尤其是那些有历史耐药突变的患者中的效果。
一年的研究期内,该研究共纳入62名患者,所有患者均为18岁及以上,且具有HIV耐药突变史(但无整合酶抑制剂耐药史)。
这些患者经过先前的二线治疗方案,其血浆病毒载量在治疗前已保持在200 copies/mL以下至少3个月,随后转化为比克恩比诺片单片制剂治疗。在48周的随访中,60名患者继续接受比克恩比诺片治疗,病毒抑制的比例达到了100%(59/59)。对于缺少48周病毒载量结果的患者,其36周的病毒载量已经低于50 copies/mL。
研究结果提示:对于既往存在耐药突变的感染者,等待病毒得到控制后,再转换为比克恩比诺片治疗是可行的。
“原先的治疗方案,药物服用过于繁琐,导致病人常常忘服药、抗拒服药,影响了治疗效果。这也是我们在临床中经常遇见的问题。那么这项研究的突出意义,保证治疗效果的同时,简化了患者服药流程。就是患者不需多次服用药物,减轻了患者用药负担,提升了药物依从性。”胡志亮介绍道,“当然,该方案为HIV耐药病人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但患者的用药十分慎重,还是需要结合病人情况具体分析,须遵循专科医生的建议。”
通讯员 朱诺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王婕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