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龙”在英文中是善恶难辨的“dragon”,如今是能给人带来好运的“Loong”;从前必须七八名壮汉才能舞起来的龙,如今一个小姑娘单手也能挥舞起来,并在全世界刮起一股“舞龙风”……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只需一点创意。在第十四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由南理工金鳞龙灯团队提交、参与文化创意和区域交流合作组别竞赛的“金鳞龙灯——让中国龙舞向世界”项目不但获得该组别金奖,还收获一众评委的赞赏。“南理工团队将过去动辄七八斤的龙头改成只有几百克重,将原来十几米长的龙身缩短为两三米长,让各年龄段的人都能参与其中,好!”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舞龙,是中国人在吉庆和祝福时节最常见的娱乐方式,气氛热烈,催人振奋。但南理工金鳞龙灯团队主要成员、体育部2022级硕士研究生杜艺元在专业学习舞龙过程中却发现,舞龙是一件颇有门槛的事。首先,龙头很重,一般约6—10斤左右;其次舞龙至少需七八个人,还得有一个开阔的场地才能挥舞开来;此外,传统舞龙传播途径狭窄,过去主要在师徒间传承。这一切激发起了从小看着父亲舞龙、想要舞龙被更多人知晓的杜艺元,改变舞龙传承困境的决心。“自8岁时第一次看见父亲舞龙,这条闪耀的巨龙便深深地烙印在了我的心里。”
改变从哪开始?杜艺元及其团队从探访中国第一位舞龙女教练周招娣老师开始,先后走遍了全国3省16市,寻访42位手艺传承人,实地调研39项国家级非遗龙舞形象,才最终定下其团队创新研制的“单人龙”的外形、规格、动作等。
仅是给龙头“瘦身”这一项,团队就咨询了多位专家和老手艺人的意见,并利用数字建模、超百次结构优化和材料实验,历经四代产品更迭,才最终用泡沫创制出龙头小巧、龙身轻薄又不失威武的“单人龙”。杜艺元介绍,龙头是舞龙最重要的道具,一头威风凛凛又不失欢乐祥和的龙头,在舞动时才能让人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期待与祝福。若为了减重而随意篡改龙头形象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不尊重,更是对人民情感的不尊重。“从一开始,葛国政、陆炎老师就教导我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可以有,但必须保留其精髓。”杜艺元说。
在团队及指导老师共同努力下,南理工“单人龙”让器材更加轻量化、易操作,大大降低了参与门槛。目前彩带龙已成为国家级舞龙赛事官方指定器材;团队自主创编“全龄段”舞龙教学视频52套,一改传统舞龙难度大、要求高的不足,其中4套入选全国推广曲目;团队通过大课间、课后延时服务把“舞龙”送进200多所中小学,让人人都能舞起中国龙……
不仅如此,这条中国龙还“红”到了国外。近年来,杜艺元及其队友先后走访南非等17个国家和地区,还曾在开普敦嘉年华上舞出中国龙的风采,获央视报道和点赞。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王怀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