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新者》第一季⑥ | 骆敏舟:勇者不孤,竞速“机”智未来

紫金山新闻
2024-10-14 20:40
+关注

“如果人生能够重来,还会创业吗?”思忖几秒后,骆敏舟嘴角露出笑意:“应该会慎重考虑。” 

8年前,他创办了江苏集萃智能制造技术研究所有限公司,在经历梦想与现实的无数次交手后,如此肺腑之言,浸透出创业之艰辛。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尤其身处机器人赛道,这颗被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更是“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

新路:一腔孤勇闯南京,不惑之年“追风人” 

2016年,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下称江苏产研院)面向全球遴选一流领军人才,43岁的骆敏舟辞去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所常务副所长的职务,揭榜应聘江苏产研院“项目经理”,准备出来创业。 

爱人并不情愿,毕竟,天平的一端是安稳,另一端是未知。他步履坚定,“我在农村长大,从小割稻、插秧、拔草。在酷暑时节,水田里的温度能达到四五十摄氏度,真的很苦”。看见身边的大人长年困于重复的重体力活,幼小的他,脑海中总会浮现这样的想法:“如果能让机器人来做,该有多好!”

当年,协作机器人在中国市场蓬勃发展,不同于工业机器人需要在“围栏”里工作,协作机器人更安全可靠、体积小重量轻、更便于安装部署,众多国产品牌趁势而上。“但是,与国外知名品牌相比,当时的国产协作机器人有些低端。”骆敏舟认为,未来机器人将从一种能力向多种能力结合、从执行单一任务向多任务结合发展,而他的专长在相关产业领域将大有作为,能做出中国制造的成本优势和技术优势。 

视频截图视频截图

此外,2015年6月27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设立南京江北新区,它成为中国第13个、江苏省首个国家级新区。江北新区以“新”命名,沿着“引领和示范”的方向前行,干事创业的激情、热潮喷薄欲出。

一脚踩上两大风口,2016年9月,江苏产研院、骆敏舟带领的核心团队与南京江北新区共同发起成立江苏产研院智能制造技术研究所,并注册为“江苏集萃智能制造技术研究所有限公司”(下称集萃智造),自主开展研发和经营运作。

视频截图视频截图

时至今日,南京江北新区产业技术研创园管理办公室副主任王静仍然感慨万分:“八年前,骆敏舟只身来到南京。因为看中了国家级新区的发展前景,选择了研创园。我们看中了智能制造这个前沿赛道以及团队雄厚的技术实力,选择了这个项目。”

从场地、设备到资金、人才,江北新区的支持“实打实”。这让骆敏舟打定主意,“撸起袖子,就在这干!” 

新题:一叶扁舟无退路, “三问”逼出“多面手”

科技型企业家弥足珍贵,在创业初期,骆敏舟却是焦头烂额。在他的前半生,大多时候专注三件事:获专利、写论文、做科研。公司成立后,他要研发、人力、销售、财务、融资一起抓,这极度考验个人的综合素质和管理能力。

夜幕低垂,骆敏舟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家,内心陷入挣扎:“要不,不干了?”晓光初起,他又精神抖擞地出现在办公室。骆敏舟经常这样跟手下讲,“一条船在一条河里,不会停留在原来的位置。即使河水不流,还有风,它会吹着船跑。企业就像河里的船不进则退,往上走还是往下走,取决于企业的动力”。

“如何突破技术难题?”“如何将技术转变成让世界震惊的产品?”“当技术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有保证后,如何将产品市场化?”创业至今,骆敏舟一直在回答这三个问题。经过一遍遍地尝试、失败、优化,创业第三年,骆敏舟团队研发出能制作咖啡拉花的机器人,能实现打磨、焊接等功能的轻型协作机器人等应用场景产品。

协作机械臂是骆敏舟创业之后的首个产品,也是集萃智造的主打产品之一。

▲协作机械臂。受访者供图▲协作机械臂。受访者供图

位于常州的江苏联捷焊业科技有限公司(下称联捷焊业)是国内头部焊丝生产厂家,在这家公司的装甲车车间,一条生产线就有一两百台集萃智造的焊接机器人“上岗”。焊接机器人轻巧、便捷,它的机械臂底下有一个磁吸底座,可以吸附安装到绝大多数金属工件上,支持立装、倒装、侧装等姿势。

视频截图视频截图

联捷焊业创始人梁裕介绍,集萃智造焊接机器人是“傻瓜式”机器人,“无论焊接材料、焊接设备还是整体的焊接工艺,就算是没有编程和机器人使用经验的一线普通工人,也可一键操作。”焊接机器人“不知疲倦”,能够长时间、不间断连续焊接,工人只需定期上料、下料即可。  

在一些高危工作、精细化领域,机器人的参与正大大降低风险、提升效率,破解了企业的招工难题。目前,集萃智造已研发出6个型号的协作机器人、9款室内无人车以及多款复合机器人产品,各种机器人的应用场景不断推向市场,成为新一轮工业革命的驱动引擎。

新“智”:一代“刑天”启示录,产业协同掀巨浪   

一手当下,一手未来。对于一家企业而言,精心布局和培育未来产业,就是努力掌控明天产业格局的话语权。人形机器人,正是集萃智造打出的“未来牌”。

2013年,在人形机器人热度未起之时,骆敏舟就带领团队开发出我国第一代电动人形机器人,并在一场国际机器人挑战赛上从全世界百支队伍中脱颖而出,成为17支入围队伍之一。虽然无缘最后的决赛,但电动人形机器人科研成果入选中国科学院“十三五”重大科技成果。  

这款电动人形机器人被取名“刑天”。“在中国古代神话中,刑天是战神,失去了头颅,这款人形机器人的‘头’正是从美国公司购买的。”这让骆敏舟“意难平”:“技术的进步必须靠自己,靠别人是不可能的”。 

在今年8月下旬召开的2024世界机器人大会上,27款人形机器人整机亮相,创历届之最,商业化的曙光初现。

据了解,目前市面上的人形机器人以电动伺服居多,主要用来进行家庭服务,而集萃智造是国内唯一涉足电液伺服人形机器人的企业。电液伺服的功率密度大、爆发力强,可在崎岖路面等复杂环境下行走,在农业采摘、危化品处理、灾害救援等复杂应用领域发挥作用,因此门槛难跨、攻坚不易。

在集萃智造的研发中心,一款电液伺服人形机器人已初具雏形。它身超2米,内为机械结构,外现金属质感,全身拥有6个智能柔性关节。从去年11月起推进设计,该款人形机器人已经进入到最后的装配阶段。

▲集萃智造正在研发的人形机器人。受访者供图▲集萃智造正在研发的人形机器人。受访者供图

今年5月,南京发布《南京市进一步促进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6年)》,提出加快人形机器人的开发升级。高质量发展的“河床”上,将掀起产业创新协同的“巨浪”。大道不孤,众行致远。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俞凡 傅超杰 江芬芬 夏思宇 景绍渊 汤姣姣 孟勃翰 缪越 曹子烨

监制 周长城

总监制 马正华 丁辉宇

封面来源:视觉中国  

打开紫金山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