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名记者下基层|建在家门口 帮到心坎里

南京日报
2024-09-24 07:09

南京市秦淮区双塘街道凤游寺社区“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嵌”于凤游寺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内。对于00后姑娘小郑来说,这个站点意义不同寻常。

去年夏天,凤游寺社区“家门口”就业服务站站长郭蓉拿到辖区离校未就业青年名单,给其中的小郑打去电话。几次沟通下来,郭蓉根据小郑对动画制作的兴趣和上班时间自由的需求,为她推荐了一份动画制作工作。因人施策的用心,让小郑有了工作,也切实感受到“家门口”就业服务站的实效和温暖。

大学生在“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办理求职业务。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卫凌云 摄大学生在“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办理求职业务。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卫凌云 摄

近年来,南京持续推进“家门口”就业服务载体建设,在社区基层就业服务平台建设方面探索创新,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服务站点。2023年正式启动“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建设,计划用3年时间在全市布局建设100个标准化“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当年,全市建成45个“家门口”就业服务站,今年,南京建设再提速,力争全年再建55个“家门口”就业服务站,提前1年完成“三年行动计划”目标。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98个标准化“家门口”就业服务站,一年多来,帮扶困难群体就业1.02万人。

场景:站点靠着群众建,服务跟着需求走

“小李,前几天应聘的结果怎么样?这边有个人事专员的岗位要不要试一下?”9月12日,记者走进凤游寺社区“家门口”就业服务站时,郭蓉正拿着工作簿,边打电话边记录求职者的最新动态。郭蓉的身后是一面“求职墙”,墙壁上张贴着各类招工、求职信息,一旁的资料架上摆满了关于就业培训、创业指导、技能培训、劳动维权的政策宣传册。

凤游寺社区位于老城南,辖区共4个小区,涵盖60岁以下具有劳动力人口约1000人,辖区内各类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百余家。为多层次满足辖区居民和企业人力资源服务需求,社区整合多方资源,打造“家门口”就业服务站,为辖区居民、企业提供便捷就业服务。

位于南京市浦口区市民中心梧桐语城市会客厅的“零工驿站”设立, 附近居民在家门口即可实现就业。 通讯员 陈琼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孙中元 摄位于南京市浦口区市民中心梧桐语城市会客厅的“零工驿站”设立, 附近居民在家门口即可实现就业。 通讯员 陈琼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孙中元 摄

就业服务站点“搬”到家门口,不光是服务更便捷,信任度也不断提升。郭蓉说,她刚开始做就业服务时,常需要上门沟通,也常吃闭门羹。有了就近站点,常和居民们“打照面”,自然多了几分亲近感。有居民告诉记者:“当时我待业在家,郭站长隔三岔五会打电话来询问,慢慢地,路过站点我也会进去坐坐聊聊,彼此有了信任感,她的建议我也愿意听了,觉得靠谱。”

“站点靠着困难群众建,服务跟着群众需求走”,这是南京“家门口”就业服务站点的选址宗旨。南京市劳动就业服务管理中心副主任张震介绍,2023年开始,南京充分依托现有基层劳动保障所站升级打造标准化“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同时全面摸排五类困难人员居住分布区域,通过就业大数据,精准锁定就业困难群体多、就业帮扶需求大的社区,新建标准化就业服务站,方便社区群众就近就便享受基本就业服务。同时,结合服务站周边公共和商业服务设施配套建设情况,延伸就业服务触角,推动有形站点向无形站点的扩散,常态化把就业服务送进公园、商超、集市、车站。

变化: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

拿起美发剪、端起颜料盘、拍起短视频……过去的这一个多月,雨花台区西善桥街道油坊社区和西善花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会议室就成了“竞技场”。每晚,社区“技能夜校”的不同课程都在此“轮番上阵”,掀起人人学技的新热潮。

互联网营销班一开课,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小贾马上报了名,“我本身学的就是传媒专业,准备向主播‘转型’,所以来增加一些营销知识。”收纳整理班上,80后叶女士觉得在“技能夜校”有收获,“等拿到结业证,我也能去家政公司应聘了。”育婴师班上的“前幼教老师”小王想法简单,“就想着利用下班后时间多学一门技能,说不定我可以跨行干育婴师呢!”

建邺区001号物业暖心便民服务站在东升沿一小区对外开放,站内定期举办技能培训、职业介绍等活动。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段仁虎 摄建邺区001号物业暖心便民服务站在东升沿一小区对外开放,站内定期举办技能培训、职业介绍等活动。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段仁虎 摄

缺乏一技之长、适岗能力弱,是就业困难人员普遍存在的问题。雨花台区人社局、西善桥街道联合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打造“家门口的技能夜校”,把开展就业技能培训作为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一招”,瞄准社区居民感兴趣的和所需求的方向,引入非遗文创、互联网营销、生活服务类的技能课程培训团队,在优化课程体系、提升培训质量、营造互动氛围、跟进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上下功夫,让社区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上夜校,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以往基层的就业服务多限于就业援助,如今基层就业服务供给在不断提升,包含职业技能培训、职业介绍、创业指导、岗位匹配等,实现了促进就业创业资源力量的整合。市职业技术培训指导中心副主任朱洁说,社区职业培训公益课程开启的“夜校模式”,将传统的夜生活转变为学习与成长的新空间,“白天上班、晚上学艺”的新“夜”态不仅满足了日益提升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提高综合素质、提升就业水平,让居民在家门口实现了增能增技增收。

民生所盼,改革所向。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全市人社系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将着力以政府“有形手”牵起市场“无形手”,进一步健全就业促进机制,完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全力以赴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南京新实践贡献人社力量。

专家说:让就业服务“烟火气”暖心贴心

就业乃民生之本,关乎群众切身利益。在南京,“家门口”就业服务站的建设正如一颗璀璨的明珠,照亮了居民的求职之路。

高淳区荆山村金山下自然村将老年助餐点设立在村组,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可口饭菜,同时促进村民在“家门口”就业。通讯员 高晓平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段仁虎 摄高淳区荆山村金山下自然村将老年助餐点设立在村组,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可口饭菜,同时促进村民在“家门口”就业。通讯员 高晓平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段仁虎 摄

在江苏智本人力资源发展研究院院长黎明看来,“家门口”就业服务站的建设切中居民求职需求,为居民就业提供了一条更便利的通道。对居民而言,就业服务站能节省求职成本,帮助其随时获取信息,不错过机会,实现求职生活两不误;对企业而言,这样的服务站能精准对接本地劳动力资源,降低招聘成本、提高效率。除此之外,这样的服务站还能增强社区凝聚力,调动居民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增强居民的归属感。

黎明说,南京市人社部门将就业服务与“夜校”培训巧妙地结合,契合了时代要求,也迎合了新时代职业发展要求。通过夜校技能学习,牢牢掌握就业主动权,抢占先机,赢得主动。

“就业服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黎明说,就业保障是一项长久的工作,年年都会有新的劳动力进入市场,产生新的就业需求。因此,持续释放“家门口”就业服务能量,需要相关部门积极担当、主动作为。既要建起“家门口”就业服务站,更要下大力气推进就业服务端口前置、重心下沉,通过搭建一体化信息平台实时回流就业“大数据”,迈出敲门服务的“铁脚板”,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推动就业服务均等可及、精准匹配,让就业服务“烟火气”暖心贴心。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余梦娇 

通讯员 杨海艳 高启航

打开紫金山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