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是一座英雄之城。
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江苏时指出,在雨花台留下姓名的烈士就有1519名,他们的事迹展示了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为民牺牲的大无畏精神。他殷切希望,“要注意用好用活丰富的党史资源,使之成为激励人民不断开拓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十年来,南京牢记总书记谆谆嘱托,不断深挖“红色家底”,下大力气保护“红色传家宝”,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有了首部地方性法规,形成在全国独树一帜的保护利用法规体系。致力于讲好红色故事,165处红色文化资源点被“串珠成链”,让信仰之光不仅映照全城,更在中华大地上熠熠生辉。
一批珍贵文物重焕新生,红色文化资源保护有法可依
“就是死,也不能干孬种事!”国庆前夕,记者走进雨花台烈士纪念馆,这里珍藏着“镇馆之宝”,一级革命文物——贺瑞麟烈士的《死前日记》。在这本蓝色的笔记本上,贺瑞麟用黑色钢笔写下了23页日记,记录下了自己在临刑前一周的心路历程。
这本日记能够“重见天日”,实属不易。1952年,这本在炮火轰炸、虫蚁侵蚀后残缺不全的日记历经辗转周折,被送到雨花台。在67年的漫长时光里,日记一直被保存在文物库房中。为了使珍贵文物重获“新生”,2019年春天,雨花台烈士纪念馆运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在南京大学古籍修复、历史文化等领域的专家指导下,用时近5个月修复了这本《死前日记》。“为了修旧如旧,我们特意找到了70多年前,同时代生产的纸张,把它打成纸浆后,进行双面修补。”修复人员马恩来说。
类似的例子数不胜数。十年来,南京满怀珍爱尊崇之心,保护利用好“红色传家宝”,让它们重焕新生。
扬子江畔的渡江胜利纪念馆,“千帆竞渡”的雕塑下,停泊着曾在渡江战役中立下赫赫战功的“京电号”小火轮,年近百“岁”的它依然威风凛凛。2009年,“京电号”刚回到南京时,船身氧化严重。2019年10月,“京电号”小火轮保护修复项目启动,专家团队历时一年多完成了“考古式”的科学修复。位于梅园新村的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办事处旧址,部分建筑曾出现不同程度的病虫害问题。2021年南京对梅园新村17-1号进行了修缮加固,2022年4月又对建筑外墙、屋面、地面、吊顶、室内外楼梯等进行保养维护。东南大学校园内的梅庵始建于1916年,是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二大会址,建筑内墙出现了抹灰空鼓、霉变、开裂脱落等情况。2021年11月,东南大学牵头编制梅庵周边景观环境提升设计方案,获国家文物局批复。此后校方依照方案进行了地形梳理、铺装修整等,并在花池出新的同时增种梅花,有效改善了文物保存环境。
与此同时,南京探索为红色文化资源保护立法,助力高质量保护传承。
为了更好地厘清“红色家底”并保护利用,南京对梳理出的165处红色文化资源点进行了规划编制,2019年制定并公布《南京市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专项规划》。同年,南京整合全市165个红色文化资源点,建设上线“中国南京红色在线”——南京红色文化资源展示和利用平台,将红色资源串珠成链,连点成片。
2021年7月1日起,《南京市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条例》施行,标志着南京市红色文化资源保护进入有法可依的时代。作为全国首部具体保护烈士纪念设施“点”上的立法实践,2022年4月5日起,《南京市雨花台烈士陵园保护条例》也正式施行。“两部条例共同构成南京红色文化资源保护‘点面结合、相互呼应’的立法体系,这在全国各地红色立法实践中也是独树一帜的。”南京市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国内外“拉网式”大寻访,不断发掘“红色家底”
“1935年,许包野在雨花台牺牲。而他远在汕头老家的妻子叶雁苹却并不知道这个噩耗,她独自守在家乡的老宅中,用半个多世纪的时光,等待丈夫的归来。”上周六,在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内的许包野烈士展墙前,年轻姑娘晏小梁正给身边的朋友讲述这段感人肺腑的“半个世纪的等待”故事。
几年前,晏小梁在南京读大学时来到雨花台参观,就被这段跨越生死的爱情深深打动。今年,她在媒体上看到消息,雨花台史料人员远赴许包野广东汕头旧宅,找到了叶雁苹的“寻夫信”和许包野写给妻子的情诗,于是决定再来雨花台看看。“透过叶雁苹那稚嫩却一笔一画的笔迹,我仿佛看到一名满头白发的老妇人,在老宅中倚门盼望的佝偻背影,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这样坚定的深爱,令我们‘00后’无比敬佩、深深动容。”她说。
从1949年建陵之初的荒山秃岭,到如今的四季常青;从最初仅有100多平方米的烈士史料陈列室,到如今建筑面积达5900平方米,跻身国家一级博物馆的烈士纪念馆。雨花台烈士陵园和新中国一起成长,走过了75载岁月。一代又一代的雨花台人奔赴全国各地甚至国外开展“大寻访”,特别是近年来对烈士史料遗物征集的脚步不断加快。2019年10月,雨花台组织专家团队前往俄罗斯和白俄罗斯,挖掘出了11位雨花英烈的3000多页珍贵档案。同年11月,雨花台启动“红星计划”史料征集,包括建筑界泰斗杨廷宝为雨花台烈士陵园设计的手稿等一批珍贵史料文物重新“回家”。今年清明节,雨花英烈姜辉麟之女,百岁老人黄宗英赶到雨花台,捐赠了珍藏大半辈子的母亲的结婚证和结婚照……截至去年年底,雨花台烈士纪念馆的馆藏藏品已经增加至5520件/套,其中文物1119件/套。每一件文物,背后几乎都有不为人知的感人故事。
这是南京不断发掘红色家底的一个缩影。这些年来,为了一张照片、一份手稿,史料人员奔赴国内外,进行了“拉网式”的搜索和征集。
2019年,南京日报社与渡江胜利纪念馆联手发出“征集令”,公开征集反映解放战争、渡江战役历史进程和南京解放的文物藏品。当年9月,来自徐州的常家根老人,将渡江战役打响后其祖父在长江上打捞起的一支船橹捐赠给渡江胜利纪念馆。百万雄师过大江的壮举,又多了一件珍贵的见证物。 2021年3月,家住栖霞的九旬老人葛保富向南京市档案馆捐赠了一张珍贵的照片——1956年毛泽东主席在栖霞十月农业社视察时和老人的握手照。这是2021年南京开展的“百年华诞·百件珍档——红色百年南京印记”红色档案征集活动成果之一。
南京的红色家底,越来越厚重。南京市文旅局数据显示,在南京市革命文物名录(第一批)中,共计58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4279件/套可移动革命文物,全部为红色文化遗产。
串联165个红色文化资源点,“百花齐放”讲好红色故事
“我的伯父雨花英烈任天石,当年弃医从戎的抉择,展现了他们那一代人对国家对人民的深厚感情。他的事迹告诉我们,要有理想,要有信仰,勇于探索,不断学习……”日前,在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内任天石烈士的展板前,面对一张张年轻朝气的脸庞,任天石侄子任华轶深情讲述了伯父的感人事迹。这段生动的讲述被录成视频,配合着大学生的情景表演,成为江苏省高校2024级大一新生“红色思政第一课”中的一部分。
类似这样以南京红色文化为主题的文艺作品近年来“百花齐放”。如话剧《雨花台》自2015年9月首演以来,在北大、清华等全国高校巡演超过160场,荣获中宣部第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南京艺术学院师生与中国歌剧舞剧院教师合作,根据雨花英烈许包野与妻子的爱情故事创作了群舞《雨花石的等待》,获得第十二届中国舞蹈最高奖荷花奖古典舞奖。首部以渡江战役为题材的大型原创杂技剧《渡江侦察记》,用高空攀越、翻腾特技等多种杂技艺术形式,让观众耳目一新……
南京还利用全媒体平台,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讲好红色故事。今年清明节期间,雨花英烈姜辉麟之女、百岁老人黄宗英捐赠母亲结婚证和结婚照的短视频,在全网总阅读量超600万;雨花台配合央视《国家记忆》栏目拍摄播出的《绝笔》(信仰篇),全网阅读量达1.7亿;5集雨花英烈题材纪录片《青春之歌》在央视频阅读量达819.6万次。雨花台已经成为众多青少年校外的思政“大课堂”,仅今年上半年,雨花台烈士陵园接待服务参观者就达到312.8万人次,雨花台—高校“大思政课”联盟高校数量扩展至24所。
南京的红色文化也有了集中展示的舞台。2019年10月,“中国南京红色在线——南京红色文化资源展示和利用平台”上线,今年上半年该平台接入南京市政府门户网站,应用进驻“我的南京”政务应用平台,让市民能够更加便捷地了解南京的“红色家底”。今年9月6日,平台上线“南京红色主题精品游径”,推出“信仰之旅”“烽火之旅”“胜利之旅”3个主题,10条红色主题精品游径,涵盖了渡江胜利纪念馆、王荷波纪念馆、南京大学革命烈士纪念碑、云台山抗日烈士陵园、李巷红色遗址遗迹群、新四军驻高淳办事处旧址等南京市31个红色主题参观点,引导大中小学生通过“线上云游+实地研学”的方式追寻革命先辈足迹。
平台还发起成立了南京红色文化三大联盟——“南京红色文化资源点联盟”“南京红色文化志愿者联盟”“南京红色文化新媒体联盟”,推出南京红色文化资源点线上寻访打卡小程序,发起红色寻访、红色故事志愿宣讲、红色文化保护巡查等系列活动,在全市上下形成了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传承赓续红色血脉的“合力”。
专家观点:强化与高校合作,发动年轻群体“生力军”
如何更好地挖掘“红色家底”讲好红色故事,进一步擦亮南京的红色文化“名片”?专家们不约而同地认为,要充分发动年轻人群体这一“生力军”。
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李忠杰建议,雨花英烈事迹与精神研究仍然可以继续深化,继续深耕个体烈士的生平事迹,如烈士被捕、牺牲的背景与细节研究,烈士在审讯过程中的表现等。强化与高校合作,依托图像识别、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深入推进雨花英烈事迹与精神体系化研究、学理化阐释。
中国作家协会原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委员会主任何建明说,雨花台拥有的红色资源丰富程度,远远超过全国多地,是文学创作的巨大宝库。他认为:“烈士们身上,不仅闪现着党性的崇高光芒,也有人性的温暖和魅力。文艺创作者要尽可能地去展现他们身上的这些东西,塑造出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曾创作出热播剧《觉醒年代》的著名编剧龙平平认为:“大家都希望能从党史中汲取力量,能够给当代青年人生的启迪。某种程度上,我们要找到100年前的年轻人,与100年后的‘90后’‘00后’跨越时空的共情,要对历史进行充分的利用挖掘,打造出更多艺术精品,弘扬正能量。”他还表示,一部优秀的红色题材作品的成功固然离不开创作者的匠心,但历史本身的精彩和人物的真实动人是作品成功的基础。创作应当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结合,而结合的标准应该是“合情合理”。
南京大学党委学工部部长李浩则建议,通过“馆校合作”的方式,让革命纪念馆和南京高校携手同行,用好用活丰富的红色资源,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比如将雨花英烈事迹与精神编入教材、引入课堂、进入学生头脑,推动教学资源建设常态化机制化,推动思政小课堂、社会大课堂和网络云课堂充分融合等。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李子俊
通讯员 张语 王治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