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假,南京市江宁区2000余名大学生陆续走进街道、社区,开展助老义诊、环境保护、法治宣传等志愿服务,为基层治理、乡村振兴赋能。
大学生进基层,收获几何?青春力量又如何赋能基层一线?近日,记者走访了多家“结对”高校、社区。
近50个共建项目火热开展
7月14日上午,南京工程学院电力工程学院大三学生朱星宇和3位大学生志愿者来到江宁街道新洲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科技兴趣小组活动,为20名小朋友揭开电力的神秘面纱。除了新洲村,朱星宇还加入江宁街道多个社区暑托班“讲师”行列。
“怎样才能如学校倡导的那样,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朱星宇说,“感谢‘双百共建’工程为我们提供了展示自我、参与社会实践的平台。”

“双百共建”工程是南京推动校地融合的创新举措。2022年,南京团市委下发《关于印发〈共青团系统“双百共建”工程实施意见〉的通知》,建立“百街(街道)联百院(高校院系)”结对机制。如今,通过“双百共建”参与志愿服务项目,朱星宇已经从一名腼腆男孩成长为宣讲能手、团队骨干。
大学生有想法、有冲劲,但是缺资源、缺经验。江宁区有高校24所,占南京高校总量的三分之一;大学生人数超过27.3万人,占全市的四分之一。江宁团区委学少部负责人陈蓉介绍,为了让“青春热血”发挥能量,江宁团区委于2022年与东南大学团委、金陵科技学院团委结对签约,并于2023年推进结对“下沉”,截至目前,10个街道、135个社区与辖区内高校(院系)结对,合作周期至少两年。
在“双百共建”结对机制下,围绕互助养老、困境青少年结对关怀、“双减”课后服务、公益性文化宣传活动等主题丰富的志愿服务项目在江宁各社区展开。淳化街道横岭社区携手南京工程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的美育浸润实践育人项目、汤山街道龙尚村与东南大学合作共建的“新莘向荣”公益课堂等近50个共建项目正在“火热”开展中,已累计服务群众1.3万人次。仅今年暑假,就有超过2000名大学生通过“双百共建”走向基层。
“‘双百共建’结对机制,为我们推动驻区高校院系团组织与基层团组织结对共建,引导大学生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打开了新局面。”东南大学法学院团委书记费倩倩告诉记者,学校与江宁区谷里、秣陵、禄口等街道展开合作以来,充分利用高校优势资源,瞄准社区服务需求缺口,助力大学生解决“成长的烦恼”,提升社会化能力,提高就业本领。
双向奔赴相互成就
“双百共建”工程是高校和基层的双向奔赴与深度融合,更成为大学生积极向上的“能量棒”、奋力成长的“补给站”。
不久前,江宁区谷里街道亲见村里的拾光森林民宿正式开业,看着自己参与设计的民宿“闪亮登场”,大三学生王纪雄倍感自豪。
自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与谷里街道亲见村共建结对后,学院“绿创设计”团队近20名大学生陆续加入集美食、住宿、休闲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项目——“旷野星空·拾光森林”中来。去年11月,王纪雄来到亲见村,当时拾光森林民宿正处于规划期,他根据民宿定位、村庄特色绘制了设计初稿。“我的灵感来源于村庄的自然风光,室内空间利用自然光和绿化来分隔,室外则设计庭院,与乡村美景相呼应,让客人感受到与自然的连接。”王纪雄说。
学生们迸发的灵感不断为项目“添砖加瓦”,这一切,亲见村党总支书记李富园都看在眼里。“村里45岁以下的中青年人群比较少,学生的到来无疑为乡村注入了新鲜‘血液’,他们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美化着乡村,也为文旅度假综合体项目带来了更多的生机和活力。”李富园说。
7月上旬,江宁区淳化街道青山社区来了40位特殊的“白大褂”,他们是南京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与信息学院学生,利用业余时间为居民提供义诊,还在社区工作人员的指引下前往孙家村,为不方便出行的老人提供入户咨询服务。
青山社区党委书记焦文告诉记者,社区老年人口比例较高,以孙家村为例,60岁以上老人占常住人口的3成左右,其中不少老人都患有基础疾病。因此,青山社区提出了养老服务“需求清单”,主动对接拥有专业优势的南京医科大学,最终“配对”成功,共建开展互助养老实践项目。“大学生志愿服务为社区互助养老带来一阵清风。这几日,我们陆续收到反馈,一系列饮食调理、生活护理等方面的指导,让老人们十分‘受用’。”
搭好平台留住人才
为了精准对接基层需求,江宁不断创新机制,成立江宁共青团高校联盟,在工作规划、队伍建设、活动组织等方面和驻地高校建立常态化联系,并由团区委牵头,联合驻区高校和各街道团工委,每年召开工作联席会议。会议上,各驻区高校的团委负责人发布年度合作重大项目,交流经验做法,同时围绕大学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就业创业等需求发出“需求清单”。
“双百共建”工程,让青年学子进一步认识江宁、选择江宁,最终留在江宁。
中国药科大学研究生胡馨元在今年毕业求职的关键节点选择成为新江宁人。胡馨元告诉记者,在江宁求学的数年间,拥有了许多快乐回忆。尤其是参与社区助童志愿活动的实践经历,让其体会到奉献带来的喜悦。“这些珍贵记忆让我对江宁有了深深的归属感,因此萌生在江宁继续工作、生活的想法。”
像胡馨元这样最终结缘江宁的大学生人才还有不少。8月7日上午,走进位于谷里街道亲见村的小红旗咖啡店,储备店长孙贝贝将刚制作完的咖啡端给客人后便走向会议厅,准备布置下午会议的场地。
半年前,孙贝贝还是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的一名学生,因为“双百共建”工程项目的契机,她第一次来到了亲见村,参与了“旷野星空·拾光森林”项目。自从大三实践后,她便喜欢上了乡村生活。今年毕业时,孙贝贝决定留下来,以小红旗咖啡店储备店长的全新身份,正式加入美丽乡村,正式成为一名新江宁人。
江宁团区委书记匡凯表示,接下来,在高校联盟、联席会议的基础上,江宁将为青年学子搭好平台、为驻区高校链接属地资源,继续围绕校地共建探索更多举措,让有梦想、有才华的年轻人在江宁发挥能量。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黄晓雅 孙秉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