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气温屡攀40℃的高温,长江江面也掀起层层热浪,漂浮在江面中间犹如车道指示牌的航标,也在烈日下晒得有些“褪色”。8月11日,记者来到长江南京航道处,跟随航标员一同出航,在南京长江大桥水域,准备见证一场新旧航标的“交接仪式”。
上午9:30,记者登上航标作业船,长江南京航道处航道科科长夏天和他的同事正在甲板上检查更换航标需要的设备和工具。随着船长的一声“启航”,船舶开始驶离岸边。夏天介绍,长江上的航道类似于公路上的车道,在宽广的河道上,昼夜来往的船舶需要依靠一座接一座航标的指引,才能够在相应的“车道”顺利前行。而航标员的工作就是根据水位变化不断优化调整航标位置,根据航标状态维护或更换航标,及时恢复异失常标志,确保标正灯明,为过往行轮标示安全便捷的航道。
上午10:00,烈日当空,工作船行驶到南京长江大桥八孔#2红浮处。当船舶靠近这座红色航标后,夏天穿上救生衣登上10米单船准备开始指挥作业。“这座钢制的红色航标,受风吹日晒的影响,容易褪色或变形锈蚀,每年都要定期去维护。”夏天拿起工具准备和航标员们一起拆卸已经老化的旧航标,“新型航标采用的是线性低密度聚乙烯绿色环保材料,不仅免维护降低了劳动强度,而且颜色鲜明不易褪色,可以更好地助力于长江大保护。”
在近40℃高温的炙烤下,甲板温度超过70℃,别说进行大强度的航道作业,记者一行人只是站在甲板上就已经满头大汗。航标员们的衣服早已被汗水浸透,紧紧贴在身上。仅过了二十分钟,大家就热得不得不回到船舱稍作休息。而片刻之后,汗水还未干透,航标员们又迅速投入到高温作业中。
轻、小,是航标船的特征,但这也给作业人员带来了更大的挑战。记者跟随航标员一起踏上航标船,但航标船的浮体材质较轻,受风、浪、流的影响,站在上面的晃动感依然非常强烈。而现场的航标员却熟练地传递工具、装卸标名牌,似乎不受影响。“风浪大的时候作业比较危险,整个人都有可能被掀翻在江水里。”夏天说,要守好这些航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完成旧航标标名牌的拆卸后,新航标的固定成为此次作业的最后一个重点任务。在船长的操控下,工作船体稳定地暂泊于航标附近,夏天和他的同事先是将吊机的牵引绳挂在两块重达1吨的沉石上,随后一位航标员操纵吊机摇杆缓缓将沉石吊起。“再向左一点!回正一些,可以放了!”夏天蹲在甲板边缘亲自确认沉石的位置及入水情况,“每一处航标都有精准的定位,特别是沉石的放置,需要根据水流的方向、速度等详细情况进行精准预估,在投放时也离不开航标员的经验和技术,稍有偏差就可能偏离航标标位甚至影响航行安全。”另一位蹲在甲板边缘的航标员起身时膝盖不小心碰在甲板上,被烫得迅速站起了身,他一边回船舱取垫子,一边嘱咐同伴:“身体千万别直接接触甲板,太烫了!”
随着南京持续推进长江南京段深水航道建设,来南京的大船越来越多,航标员的工作看似细小却举足轻重。除了24小时待命随时准备启航抢修航标外,夏天和他的同事每天会通过数字航道系统进行电子巡航,查看每座标志的技术状况,每个月还要至少对辖区内所有航标进行一次现场巡查,必要时还会通过无人机进行航道航标巡查。“遇到水流湍急的时候,航标甚至会翻覆。”夏天说,为了近距离检查航标设施,他们经常要站在上面长时间工作,有时还需要清除浮标上缠挂的杂草和漂浮物,擦拭太阳能电板,这些都是巡航维护的基本要求,容不得丝毫怠慢。
记者了解到,长江南京航道处辖区范围内一共有144座航标,集桥区、港区、锚区、油区及专用航道于一体,通航环境较复杂。航标就如同行轮的眼睛,而航标员就是“眼睛”的守护者,为了确保行轮能够畅行在这片江水中,需要航标员365天全天候守护。今年汛期,长江水位持续上涨,为确保行轮平安畅行,南京航道处还加大了对长江航道航标的巡检和维护频次。“任何天气、任何时间,只要航标出现问题,接报后,航标工作船必须在15分钟内启航,3小时内完成恢复。”夏天说,为了精心维护好每一座航标,长江航道人坚守江边,随时准备启航。
通讯员 徐榕芬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吴春霞 见习记者 曹馨月 实习生 丁顾杨